作者:黄云  单位: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安瑶族自治县卫生监督所)  发布时间:2025-07-15
360

你是否曾在脱鞋时闻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异味?是否因足部瘙痒难耐而在公共场合坐立不安?这些尴尬又折磨人的症状,很可能源于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足癣。它看似“小毛病”,实则暗藏健康隐患,若忽视护理,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足癣的“真面目”,并教你科学护理的实用方法。

一、真菌感染:足癣的“幕后黑手”

足癣,俗称“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引发的足部皮肤感染。这些真菌最爱温暖潮湿的环境,而我们的双脚恰好“完美契合”:脚趾间密不透风,汗液不易蒸发,加上日常穿鞋的封闭空间,简直成了真菌的“乐园”。

足癣的症状因类型而异:水疱型会在足底或趾间冒出米粒大小的水疱,瘙痒难忍;间擦糜烂型多见于脚趾缝,皮肤发白、脱皮,甚至渗出液体,伴随刺鼻异味;鳞屑角化型则表现为足跟或足底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易皲裂疼痛。无论哪种类型,真菌的传染性极强——共用拖鞋、毛巾,或赤脚踩过公共浴室、游泳池的地面,都可能被“盯上”。

更可怕的是,忽视足癣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抓挠导致皮肤破损,细菌趁虚而入引发丹毒、蜂窝织炎;真菌扩散至指甲(灰指甲)、手部(手癣)甚至腹股沟(股癣);对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而言,足癣可能成为“导火索”,诱发更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二、科学护理:从细节打破真菌“包围圈”

足癣的治疗需“双管齐下”:日常护理控制环境,药物治疗消灭真菌。

日常护理“四步走”

第一步:保持干燥是关键。真菌怕干燥,因此每日洗脚后务必彻底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如棉质、羊毛材质,避免穿胶鞋或塑料鞋;雨季或运动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鞋内,或放置干燥剂吸湿。

第二步:避免刺激防扩散。瘙痒时忍住不抓!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让真菌“趁虚而入”;不用热水烫洗或碱性强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炎症;修剪指甲时保持短而平整,避免指甲藏匿真菌。

第三步:隔离传播切断源头。不与家人共用拖鞋、毛巾、洗脚盆;定期清洗鞋袜,可用60℃以上热水烫洗,或暴晒、使用抗真菌喷雾消毒;家中地毯、拖鞋等易藏真菌的物品,需定期清洁。

第四步:特殊人群更需警惕。糖尿病患者每日检查足部,发现破损立即就医;艾滋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足癣可能更顽固,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并定期随访。

三、药物治疗:规范使用是核心

在足癣的治疗方案里,外用抗真菌药是当之无愧的首选。常见的有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等,它们能有效抑制和杀灭真菌。

使用时,要将药物均匀涂抹覆盖所有患处,并且延伸至周围1 - 2厘米的正常皮肤,确保真菌无处遁形。每日需使用1 - 2次,整个疗程通常为2 - 4周。即便用药几天后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也一定要坚持用完整个疗程。

因为此时真菌可能只是暂时“蛰伏”,一旦停药,它们很可能卷土重来。若足癣情况严重,出现皮肤溃烂、反复发作,或者合并了灰指甲,医生或许会建议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但口服药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必须严格评估,切不可自行购买服用。

四、预防为先:筑起健康“防护墙”

预防足癣,需从生活细节入手:

环境管理:保持家中干燥通风,定期清洗地毯、窗帘等易积尘的物品。

公共场所防护:在浴室、游泳池穿拖鞋,避免赤脚行走;健身房的瑜伽垫、淋浴间脚垫使用前可用酒精湿巾擦拭。

宠物健康:定期为宠物检查皮肤,若宠物出现脱毛、红斑,需及时就医,防止猫癣等人畜共患病。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锌的食物)、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让身体“战斗力”满满,抵御真菌入侵。

五、结语:小毛病,大健康

足癣虽小,却折射出我们对健康细节的疏忽,随意抓挠、穿潮湿袜子都可能让真菌趁虚而入。但掌握科学护理,做好日常干燥、隔离传播、规范治疗,就能有效控制足癣。身为艾滋病防制科人员,我深知免疫低下者面对真菌感染的脆弱。无论健康与否,都要重视足部健康,它关乎全身防线。从今天起,多关爱双脚,让真菌无机可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