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血液在血管中本应顺畅流淌,但有时因为一些诱因,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如冠心病、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糖尿病导致血管慢性炎;外伤、手术或导管介入(如支架植入)造成的机械损伤;吸烟、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加速内皮损伤等会悄悄凝成“血栓”。这些危险的凝块一旦堵塞关键血管,就可能引发中风、肺栓塞或心肌梗死,瞬间危及生命。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正是对抗这些隐形杀手的核心武器。它们并非让血液“变稀”,而是精准干预凝血过程,防止血栓不当形成。
动脉卫士:抗血小板药 (作用于血小板),这类药主要防止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如心梗、缺血性卒中),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作用。1.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上的环氧合酶-1 (COX-1),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使用需警惕胃肠道出血风险。2.吲哚布芬:可逆性抑制COX-1,抗血小板作用。可用于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卒中)患者的替代选择。3.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它们阻断血小板激活的关键信号通路——ADP与P2Y12受体的结合。常与阿司匹林联用进行“双抗治疗”(DAPT),强力预防支架内血栓和再发心梗。缺血性卒中/TIA的预防(尤其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无效者)。
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元老”,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 (II, VII, IX, X) 的合成来发挥长久而稳定的抗凝效果。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房颤患者预防中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效果易受食物(绿叶蔬菜富含维K)和药物影响,需频繁抽血监测INR值调整剂量,出血风险需高度警惕。
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直接抑制凝血因子Xa;达比加群酯直接凝血酶(IIa)抑制剂。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中风/体循环栓塞;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特定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血栓。它们固定剂量服用,通常无需常规凝血监测,受食物药物影响小,使用更便捷。
抗凝/抗血小板用药期间务必按医生处方剂量和疗程服用,切勿自行调整或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栓风险反跳。就诊、检查(尤其是侵入性操作、拔牙)或手术前,必须主动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以便采取应对措施(如评估是否需要术前停药或桥接抗凝)。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具体疾病(房颤、静脉血栓、冠心病、卒中)、血栓与出血风险、肾功能、肝功、年龄、合并用药、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方案。没有一种药适合所有人。所有药物均增加出血倾向,留意异常体征(牙龈出血不止、黑便、呕血、皮肤瘀斑增多、严重头痛、血尿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从对抗动脉血栓的抗血小板药物家族,到需要密切监测的华法林,再便捷高效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从对抗动脉血栓的抗血小板药物家族,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靶点、适应症和注意事项。记住,它们都是需要高度责任感的“武器”。唯有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密切沟通、警惕风险,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保护作用,让血液在我们的血管中安全、通畅地奔流,守护生命的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