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骤降且空气干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其中肺炎是威胁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容易将孩子的肺炎咳嗽误认为普通感冒,简单自行用药或拖延就医,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学会区分肺炎与普通感冒的咳嗽症状,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对守护孩子健康至关重要。
一、肺炎与普通感冒:咳嗽背后藏着大不同普通感冒和肺炎虽都可能引发咳嗽,但二者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有本质区别。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主要累及上呼吸道(鼻、咽、喉),而肺炎是肺实质的炎症,多由细菌、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所致,病变部位在支气管和肺泡。
从咳嗽症状来看,普通感冒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程度较轻,常随鼻塞、流涕等症状同时出现,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而肺炎引起的咳嗽更为剧烈且频繁,常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部分患儿会出现喘息、气促,痰液多为黄色或黄绿色脓痰,黏稠不易咳出,婴幼儿可能因痰液阻塞气道出现 “犬吠样咳嗽” 或呼吸时发出 “喉鸣音”。
伴随症状的差异更具鉴别意义。普通感冒患儿多为低热(体温<38.5℃),精神状态较好,饮食、睡眠基本正常;肺炎患儿则常出现高热(体温>39℃)且持续超过 3 天,服用退热药效果不佳,同时伴有呼吸频率加快(<1 岁婴儿呼吸≥50 次 / 分,1-5 岁儿童≥40 次 / 分)、鼻翼扇动、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等呼吸困难表现,精神萎靡、拒食、嗜睡等症状也更为明显。此外,普通感冒病程多在 7-10 天内自行缓解,而肺炎若不及时干预,咳嗽和全身症状会逐渐加重,病程可延长至 2-3 周甚至更久。
二、孩子咳嗽时,家庭护理这样做当孩子出现咳嗽症状时,科学的家庭护理能缓解不适,但需避免盲目处理。先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维持室温 20-24℃、湿度 50%-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其次,让孩子多休息,减少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对于咳嗽有痰的患儿,可通过多饮水稀释痰液,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理盐水雾化湿润气道。拍背排痰时需注意方法:家长将手掌握成空心拳,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孩子背部,每次 5-10 分钟,帮助痰液松动排出。
三、出现这些信号,必须立即就医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肺炎进展迅速,家长需警惕以下危险信号,一旦出现应立即前往医院儿科或呼吸科就诊:一是咳嗽持续加重,影响睡眠和进食,或夜间咳嗽明显加剧;二是高热持续不退(>39℃超过 3 天),或体温正常后再次升高;三是呼吸异常,如呼吸急促、费力,嘴唇或指甲发绀(青紫);四是精神状态差,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五是伴随频繁呕吐、腹泻,尿量明显减少(<6 小时无尿)等脱水表现。
就医后,医生会通过听诊(肺部闻及固定湿啰音)、血常规、胸部 X 线等检查明确诊断。肺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针对性用药: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联合雾化吸入(如布地奈德、沙丁胺醇)缓解气道痉挛。家长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因体温下降或咳嗽减轻擅自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发展为慢性肺炎。
四、高发季做好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肺炎可防可控,秋冬季节需从三方面加强预防。
其一,主动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PCV13)和流感疫苗,尤其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等高危人群更应优先接种。
其二,做好日常防护,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立即用 “七步洗手法” 清洁双手;家长若患呼吸道感染,需与孩子保持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并洗手消毒。
其三,增强孩子自身抵抗力,保证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如鸡蛋、瘦肉、牛奶)和维生素(新鲜蔬果),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30 分钟以上,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
秋冬季节是儿童肺炎的 “闯关季”,家长既要警惕咳嗽背后的健康风险,也不必过度焦虑。牢记 “咳嗽剧烈伴高热、呼吸加快精神差” 的危险信号,科学护理、及时就医、主动预防,才能让孩子平安度过高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