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手术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老年人来说,手术的风险因素更为复杂,其中血压问题与手术安全密切相关。了解血压在手术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相关准备,对老年患者至关重要。
一、血压异常给手术带来的风险
(一)高血压的手术风险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术前血压未有效控制会增加手术风险。手术时血压过高易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卒中,造成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如有的老人术前收缩压超 180mmHg、舒张压超 110mmHg,髋关节置换术中脑血管破裂出血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高血压还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冠状动脉收缩,诱发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发生心肌梗死概率远高于血压正常者。另外,高血压影响伤口愈合,血压波动阻碍伤口血液供应,增加感染风险,延缓愈合。
(二)低血压的手术风险
手术中低血压对老年人也很危险。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差,低血压会使全身器官供血不足。大脑对缺血缺氧敏感,短暂低血压就可能引发头晕、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持续时间长还会导致脑梗死,损害大脑功能。心脏也会受影响,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心脏骤停。低血压还会减少肾脏灌注,影响肾功能,甚至引发急性肾衰竭,如一位老人肠道手术中失血未及时补充,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症状,需长期透析,生活质量下降。
二、手术前血压的管理要点
(一)准确测量血压
手术前准确测血压很关键。老年人要用校准合格的血压计,测量前安静休息 5 - 10 分钟,避开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吸烟、喝咖啡等影响因素。选合适袖带,气囊应包裹 80% 上臂。条件允许时,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反映血压波动,为医生制定方案提供精准依据。
(二)合理控制血压
高血压老人术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部分药物需继续服以稳血压,部分可能因与麻醉药相互作用需提前停用,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术前可能停 1 - 2 天防术中低血压。具体停药、换药方案由医生决定,患者不可擅自更改。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 140 - 160mmHg,舒张压控制在 90 - 100mmHg,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老人血压控制目标有差异,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方案。血压过高时,可遵医嘱加药或联合用药,让血压术前达安全范围。
三、手术后血压的监测与调整
(一)术后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手术后,密切监测血压是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的关键。术后由于身体受到手术创伤、失血、疼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容易出现波动。血压过高可能导致手术伤口出血,尤其是一些血管丰富部位的手术,如脑部、心脏手术等;血压过低则会影响伤口愈合和全身器官的血液灌注。因此,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通过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一般每隔 15 - 30 分钟测量一次,直到患者病情稳定。
(二)应对血压波动的措施
如果术后出现高血压,首先要寻找原因。疼痛往往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常见因素,此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焦虑情绪也会使血压升高,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如果是因为术后补液过多、过快导致血压升高,则需要调整补液速度和量。当出现低血压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是因为失血导致的低血压,会及时进行输血、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提升血压。若低血压是由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可能会使用强心药物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血压。此外,调整患者的体位也可能有助于提升血压,如将患者的下肢适当抬高,促进血液回流。
四、结语
老年人在面对手术时,血压问题不容忽视。手术前做好血压的准确测量和合理控制,手术后密切监测血压并及时处理血压波动,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提高术后康复的质量。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指导,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健康恢复做好充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