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做检查或治疗时哭闹不止,不仅让家长既心疼又着急,而且还会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治疗无法顺利进行。镇静是一种安全的医疗手段,掌握正确的镇静方法,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完成检查和治疗,有利于提高检查的成功率,保证儿童的舒适,减少心理创伤。
什么是儿童镇静
儿童镇静是指通过非药物或药物方法,让孩子处于放松、安静、能配合治疗的状态。
需要镇静的情况
(1)影像学检查:MRI、心脏彩超等检查项目,检查时间较长,需要孩子安静15-30分钟。
(2)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肺功能检查。
(3)侵入性操作:腰穿、骨髓穿刺、静脉置管等。
(4)内镜检查:胃肠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5)严重恐惧:孩子对医院产生极度焦虑、恐惧,出现哭闹行为,导致无法进行治疗。
不需要镇静的情况
(1)主动配合:孩子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体检、测血压、抽血等简单操作。
(2)无痛检查:孩子能够在普通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无痛检查中保持短暂平静状态。
儿童安全有效镇静的关键四步
1.镇静前做好准备工作
(1)提前沟通:向孩子解释做检查或治疗的原因,提前告知孩子检查过程需要保持静止不动,有些操作可能会有些疼,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2)评估状态:家长主动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情况、饮食情况、情绪状态以及最近服用的药物,由医生确定镇静方案。
(3)睡眠饮食控制:计划检查前一晚可适当晚睡,检查当天尽量早起,有助于增加镇静的成功率。检查或有创操作前2小时禁清饮,4小时禁母乳,6小时禁配方奶或牛奶、普通固体食物。
(4)熟悉环境:检查前1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熟悉环境,让孩子了解医疗设备,认识医生护士,减少恐惧感和陌生感。
2.选择适合的镇静方式
(1)非药物镇静:适合能配合或轻度焦虑孩子
婴儿:用哺乳、奶嘴、裹襁褓、播放白噪音等方式进行安抚。
幼儿:用玩具、讲故事、看绘本等方式进行安抚。
学龄期儿童:如实告诉孩子检查需要做什么,并承诺检查后给予一定奖励,激励孩子主动配合。
(2)药物镇静:适合无法配合的孩子
口服药物:口服水合氯醛,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提前30分钟喝下,可以用吸管喝。
吸入药物:使用带有水果香味的七氟烷,医生会用“面罩”轻轻扣在孩子脸上,让孩子慢慢吸气、呼气,1-2分钟后孩子就会进入睡眠状态。
—鼻内给药: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氯胺酮,或者直接使用右美托咪定喷剂,此方法适用于时间短、刺激少的检查。
—静脉给药:给孩子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氯胺酮、右美托咪定、少量丙泊酚等静脉镇静药物,1-2分钟见效,镇静过程中全程监测孩子的心率、呼吸、血氧等生命体征。
3.用药后,需家长陪伴在孩子身边,拥抱或轻声安抚孩子,降低孩子焦虑情绪,慢慢进入镇静状态。另外,在镇静过程中,家长需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若孩子出现呼吸异常、面色发紫等情况,立即告诉医生。
4.镇静后家长护理
(1)苏醒观察:孩子药物镇静苏醒后,要在恢复室内观察30-60分钟,麻醉医生评估达到离院标准后,方可带孩子离开。
(2)饮食恢复:进食顺序遵从清水-流质食物-固体食物的顺序,逐步加量,以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为原则,不得吃辛辣食物。
(3)活动限制:孩子苏醒后24小时内必须有人看护,下地行走需要预防跌倒,不能做跑、跳、爬楼梯等剧烈运动。
(4)有任何不适需及时返院治疗。
解答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1.镇静药会让孩子变笨吗?
答:不会!目前针对儿童使用的镇静药物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大量实验数据表明,短时间、单次使用此类药物不会影响大脑发育。
2.孩子镇静后会醒不过来吗?
答:不会!麻醉医生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检查或治疗时间使用严格剂量的药物的。所以大部分孩子会在检查结束后十几分钟到1个小时内苏醒,也有部分孩子会在苏醒后再次进入睡眠。苏醒时间与个体代谢能力有关,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长时间昏迷。
总之,儿童安全有效镇静需要医生与家长充分沟通、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