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盘疮”“生蛇”,是一种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它以剧烈的疼痛和特征性的皮疹为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长期并发症。了解这一疾病的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对公众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一、病毒与成因
带状疱疹的元凶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通常经飞沫和接触传播,初次感染该病毒时,人体通常会表现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彻底消失,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高龄、劳累、精神压力大、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发热、高血压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重新激活,沿神经轴突迁移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因此,曾患过水痘的人都存在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何带状疱疹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二、症状与特点
带状疱疹的症状发展具有阶段性,从早期不适到皮疹出现,再到恢复期,每个阶段表现不同。
早期阶段:发病前1-2天,患者常出现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局部皮肤(如腰部、面部、胸部)有灼热、刺痛或瘙痒感,易被误认为肌肉酸痛或过敏。
典型皮疹期:随后,沿神经分布的区域内出现成簇的水疱,形如带状。水疱周围皮肤发红,伴随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包括刺痛、烧灼痛、刀割痛等。皮疹常见于躯干(如腰部环绕一圈)、面部(尤其是三叉神经区域,可能影响眼睛)或四肢。水疱逐渐增多、融合,可能发展为大疱,随后干瘪结痂。通常2-4周内皮肤愈合,但部分患者会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恢复期与并发症:疼痛可能在皮疹消退后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此外,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和播散性带状疱疹,需特别注意。眼带状疱疹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可能导致角膜溃疡、视力下降;耳带状疱疹影响面神经,可引发耳鸣、听力损失、面瘫(如亨特综合征);播散性带状疱疹多见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水疱扩散至全身,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常通过典型症状和皮疹分布确诊。皮疹常沿单一神经支配区域呈单侧分布,且伴随明显神经痛。若诊断困难,可通过病毒检测(如PCR技术检测水疱液中的VZV DNA)或血清抗体检测辅助。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虫咬反应等疾病鉴别,后者通常无神经痛或皮疹分布不同。
四、治疗:早期干预是关键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的持续时间、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早期积极使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等,可以有效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防止病毒扩散、预防并发症。发病72小时内开始治疗效果最佳。
在疼痛方面,需要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轻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镇痛剂;中重度疼痛需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必要时联合局部麻醉贴剂或神经阻滞疗法。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是预防PHN的关键。
在局部护理上,应保持皮疹清洁干燥,避免破损感染。水疱没有破裂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帮助水疱收敛干涸;若水疱明显并伴渗出糜烂时,可用3%硼酸溶液进行湿敷,结痂后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眼部或耳部受累时需联合专科医生治疗,预防永久性损伤。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密切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
五、传染性与预防
带状疱疹患者可通过水疱液将病毒传染给未感染过水痘的人,使其患水痘,而非直接传染带状疱疹。因此,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衣物、毛巾,水疱未结痂前减少接触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预防带状疱疹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接种疫苗是首要手段,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风险;日常应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管理压力等方式增强免疫力;对于糖尿病、肿瘤以及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高危人群,需定期健康评估,必要时与医生协商个性化预防方案,以降低患病风险。
带状疱疹不仅是皮肤疾病,更是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综合挑战。公众需提高警惕: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规范治疗,科学预防。通过接种疫苗、维护免疫力,我们能有效降低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请记住:时间就是关键,莫让“蛇盘疮”成为健康的隐形枷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