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急救措施。许多患者因病情需要,需长期甚至终身带管居家生活。此时,科学的居家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从管路维护、吸痰操作与紧急情况应对三方面,为家属提供详细指南。
一、管路维护:守护气道畅通
固定与观察
家属要每日检查气管导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指为宜,过松易致脱管,过紧压迫气管及周围皮肤,引发压力性损伤。保持气管切开处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置管伤口皮肤,75%酒精棉球擦拭周围皮肤,使用无菌纱布覆盖。若伤口渗出液多,需增加更换频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
套管清洁消毒
金属气管切开套管需每日2 - 3次清洗消毒内套管。取出内套管后,先洗净套管内的痰液,再用开水煮沸20分钟,用灭菌水冲洗后复位套管内。有内套管的塑料套管取下后需浸泡消毒,另备一套循环应用;无内套管的塑料套管无法消毒,应及时吸痰防止堵管。
气道湿化
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注意观察痰液的量、性质。若在吸痰时出现管内有粘管的现象,应警惕导管内出现痰痂情况,需充分湿化。可采用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缓慢滴入气管内,控制每分钟4 - 6滴,每昼夜不少于200ml。也可采用间歇湿化法,每次吸痰后使用滴管或注射器缓慢注入气管2 - 5ml生理盐水。此外,气管套管外口可覆盖1 - 2层薄湿纱布,每1 - 2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纱布。
二、吸痰操作:规范操作保安全
操作前准备
家属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节律、痰液的量和黏稠度等,查看气管切开处有无红肿、渗血等异常。准备好合适的吸痰装置,如电动吸引器,调节好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吸痰负压为40.0 - 53.3kPa。同时备好无菌吸痰管、生理盐水、无菌手套、治疗盘等物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操作过程
先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切开套管内,插入深度以超过气管套管末端为宜。采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的手法,边吸边退,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避免长时间吸痰导致缺氧。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等情况,若患者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相应处理。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先吸气道再吸口腔,吸痰管和手套一次一更换。
操作后护理
吸痰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通畅,痰液的性质、颜色、量是否有变化,以及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鼓励患者咳嗽,必要时进行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翻身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 - 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使痰液排出。
三、紧急情况应对:冷静处理保生命
套管脱出
套管脱出是非常紧急且严重的情况,常因固定不牢所致。若发生套管脱出,家属不要惊慌,先试行将套管顺着窦道送回,嘱患者放松,避免紧张。若有阻力,难以顺势滑入,应将套管拔掉,予以人工呼吸,迅速送往医院,重新插入套管。
出血
切口处感染、气管切开套管型号不适合、导管牵拉以及不规范的吸痰方式,均可能导致切口处出血。若患者出现出血情况,应及时联系外科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痰痂堵塞
当痰液变粘稠,痰量变少,甚至出现血性痰的时候,要警惕痰痂的形成。此时,可刺激患者咳嗽,滴入湿化液进行冲洗,以稀释痰液,或将异物吸出。如症状不能缓解,需拨打急救电话120,尽快去医院急救。
皮下气肿
皮下气肿为气管切开术较常见的并发症,气肿部位多发生在颈部,偶可延伸至胸及头部。如果发现皮下气肿,可以在气肿边缘画上标记,以观察进展。大部分都能自行吸收。
四、总结
气切患者的居家护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属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耐心细致的照顾。通过科学的管路维护、规范的吸痰操作和冷静的紧急情况应对,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