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如果咳嗽长期不止,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中医在治疗长期咳嗽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咳嗽症状。
中医对长期咳嗽的认识
中医认为,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而长期咳嗽不愈多与肺气虚弱、外邪留恋、痰浊内阻等因素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从而引发咳嗽。此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上犯于肺,也会引起咳嗽。肾主纳气,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不归元,也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尤其是纳气功能),导致咳嗽迁延不愈或出现虚喘。
中医调理法
1. 中药调理
肺阴亏耗证:此类咳嗽患者通常伴有咽干、口燥、乏力等症状。可选用养阴清肺、化痰止咳的中药汤剂,如沙参麦冬汤加减。其主要成分包括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等,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的功效,能够滋养肺阴,减轻咳嗽症状。
风寒袭肺证: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治疗时使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药物,如麻黄汤、三拗汤等方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二者配伍可有效缓解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症状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常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剂。桑菊饮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银翘散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
痰湿咳嗽: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常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方剂。二陈汤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三子养亲汤则能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肺虚咳嗽:表现为咳嗽日久,气短懒言,声低微怯,自汗畏风,易感冒,面白颧红等。常用补肺汤、麦味地黄丸等方剂。补肺汤可补肺益气、止咳平喘,麦味地黄丸能滋肾养肺。
2. 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肺俞、列缺、合谷、中府、太渊、天突等。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摩此穴位可理气宁心、清热解表、宣肺止咳;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刺激列缺穴可宣肺解表、止咳利咽;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的作用;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能补肺益气、止咳化痰;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按摩天突穴可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操作方法:针灸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根据病情选择主穴和配穴,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平泻,每周2-3次,连续治疗4-6周。
3. 食疗辅助
银耳莲子羹:银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莲子可养心安神。将银耳泡发后与莲子一起炖煮,可滋阴润肺,缓解干咳症状。
川贝炖雪梨:川贝母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雪梨具有清热降火、润肺生津的功效。将雪梨去核切块,与川贝母一起炖煮,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百合粥: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可改善咳嗽症状。
总结
家庭应对长期咳嗽不止的中医调理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整体平衡,缓解咳嗽症状。但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