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术后,患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骨骼愈合和功能恢复上,却容易忽视一种“隐形杀手”——深静脉血栓(DVT)。这种血栓常在下肢静脉中悄然形成,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脱落进入肺部,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了解DVT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术后康复和生命安全同样重要。
骨折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
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与活动减少
骨折术后患者为了保护受伤部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或限制肢体活动。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下肢肌肉泵功能减弱,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在下肢静脉内容易淤积。加上石膏、支具等固定措施限制了关节活动,进一步阻碍了静脉回流,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姿势不当、抬高不足等情况,也会让血流更慢,增加风险。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与创伤的生理反应
骨折和手术本身会造成组织损伤,机体为了止血,会启动凝血系统,释放大量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更容易凝固”的状态。此外,手术后的炎症反应也会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术前禁食、术中失血或术后饮水不足会造成血容量减少和相对浓缩,进一步加重高凝倾向,让血栓更容易生成。
血管壁损伤——骨折及手术操作的直接影响
骨折时,骨折断端可能直接刺破或压迫邻近静脉,造成血管内膜损伤,暴露胶原纤维,从而触发凝血反应。手术操作如复位、牵拉、置钉或钢板固定等,也可能对静脉壁造成机械性损伤。同时,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会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进一步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为血栓形成提供条件。
骨折术后DVT的常见表现
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时,早期症状往往并不典型,但仍有一些信号值得警惕。常见表现包括:患肢(多为小腿或大腿)出现肿胀、发热、发红或皮肤颜色加深,伴有酸胀或隐痛,活动或下地时症状加重,有时在局部按压或捏握小腿肌肉时会感到明显疼痛(即所谓“挤压痛”)。部分患者还会感觉患肢沉重、乏力,鞋袜变紧。值得注意的是,DVT也可能“无声”发生,几乎没有症状,因此骨折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下肢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骨折术后远离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早期功能锻炼与逐步活动
骨折术后,医生通常会在确保骨折部位稳定的前提下,建议患者尽早进行功能性活动。即使不能下床,也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踝泵运动(反复勾脚、伸脚)、抬腿或脚趾活动,这些动作能激活小腿肌肉泵,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淤积。如果病情允许,逐步过渡到床边坐起、下地行走,可以显著降低DVT发生率。关键在于“动得早、动得适量”,既不影响骨折愈合,又能维持血液循环通畅。
使用物理预防手段
物理预防是一种安全、无创的防DVT方法,常用的有医用弹力袜和间歇充气泵(IPC),弹力袜通过对下肢施加分级压力,帮助静脉血液向心回流,减少血液滞留;而间歇充气泵则模拟下肢肌肉收缩,通过气囊反复充放气,促进血流。这些措施尤其适合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的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弹力袜应选择合适尺寸,并正确穿戴,以免压迫不当反而影响循环。同时,应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必要时主动为患者保温,防止低体温导致末梢循环减慢,从而影响静脉回流。
合理使用药物预防
对于高风险骨折术后患者,医生往往会开具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比如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或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这些药物能抑制血液中过度活跃的凝血反应,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可遵医嘱适当补液,以维持血容量和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进一步减少血栓风险。但药物预防必须在医生评估下进行,因为抗凝药会增加出血风险。患者应严格按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尿液或大便带血等,若有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骨折术后,为了防止DVT,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首先,要多饮水,保持血液流动性,避免因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其次,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要定时活动下肢,哪怕只是轻轻抖动脚踝。饮食方面,增加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组织修复和血液循环。同时,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也能减少血管负担,为术后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