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病房、养老院或家庭照护场景中,老年人、瘫痪患者或长期卧床者的皮肤发红常被误认为正常受压反应,然而这可能是压疮(俗称褥疮)的首个危险信号。压疮早期干预对降低发生率至关重要,而皮肤发红阶段的正确处理,是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
皮肤发红可能是压疮预警
压疮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坏死的慢性创面。早期最典型的表现是局部皮肤发红,但这种发红并非普通压红,具有两大核心特征:一是持续性发红,解除压力30分钟后仍不消退,提示局部组织已出现缺血损伤。二是边界清晰,发红区域常与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的受压范围高度吻合,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临床中,危险的发红类型主要指按压后不褪色的红斑,医学上称为Ⅰ期压疮。此时皮肤完整,但皮下组织已受损,可能伴有皮肤温度、硬度的改变或疼痛感,需立即干预。而普通受压导致的暂时性发红,通常在解除压力后10-15分钟内消退,且无疼痛或肿胀感,这是两者最关键的鉴别点。
这些人群需警惕皮肤发红
压疮高发人群的皮肤发红更具危险性,主要包括三类群体:一是长期卧床或久坐者,如脑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患者,这类人群皮肤发红风险较高。二是老年人群,尤其是伴有营养不良的老人,皮肤厚度较薄,受压后极易出现缺血损伤。三是肥胖或消瘦者,肥胖者骨突部位脂肪堆积易导致局部压力集中,消瘦者则因缺乏脂肪保护,骨骼直接压迫皮肤。
此外,糖尿病患者、大小便失禁者也是高危人群。糖尿病会导致末梢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压迫的感知能力下降,往往皮肤已出现明显发红却未察觉。大小便失禁会使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屏障功能受损,轻微受压就可能引发发红甚至破损。
早期护理:四步阻断压疮进展
当发现皮肤发红时,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核心可概括为“减压、清洁、保护、观察”四步。
第一步:科学减压
这是最关键的措施,需立即解除发红部位的压力。卧床患者可采用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摩擦损伤。久坐患者需使用减压坐垫,定期起身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无法自主翻身的患者,照护者可协助其进行肢体抬高训练,保持适当角度和时长,每日多次进行。
第二步:清洁保湿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基础,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避免使用肥皂、酒精等刺激性清洁用品。擦拭后涂抹温和的保湿霜,尤其是发红部位周围皮肤,可增强皮肤屏障功能。若存在大小便失禁,需及时更换清洁的纸尿裤或床单,每次更换后用温水清洗会阴部,涂抹护臀膏保护皮肤。
第三步:局部保护
对于已出现发红但未破损的皮肤,可使用透明贴或泡沫敷料进行保护,敷料能减少局部压力,保持皮肤湿润环境,促进损伤修复。使用敷料前需确保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更换频率根据说明书及皮肤情况而定,若出现渗液、卷边需及时更换。
第四步:密切观察
每日观察皮肤发红部位的颜色、范围、温度及有无疼痛、渗液等变化,做好记录。若发红区域在24-48小时内逐渐消退,说明护理有效。若发红范围扩大、颜色加深,或出现皮肤破损、渗液,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避免发展为深度压疮。
常见误区
在压疮早期护理中,不少照护者存在错误认知,反而加重皮肤损伤。常见误区包括:用酒精或碘伏擦拭发红皮肤,这类消毒剂刺激性强,会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缺血损伤;用力按摩发红部位,按摩会增加局部组织压力,导致已受损的毛细血管破裂,加速组织坏死;在发红部位涂抹药膏,未经医生指导使用药膏可能堵塞毛孔,影响皮肤呼吸,甚至引发感染;认为“发红不严重,无需处理”,忽视早期干预,最终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