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龙君  单位: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1
1293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曾被视为“绝症”的疾病已逐渐被攻克,肾癌便是其中之一。尽管肾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的患者,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已显著提高。肾癌并非“判死刑”,科学认知与主动筛查是打破恐惧、重获新生的关键。

肾癌:从“隐形杀手”到可防可控

肾癌,全称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其发病隐匿,早期常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因体检或偶然发现腹部肿块、血尿就诊时已进入中晚期。然而,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和超声造影的普及,早期肾癌的检出率大幅提升。

(一)早期肾癌的“蛛丝马迹”

尽管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无痛性血尿:尿液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间歇性出现,易被忽视;

腰部钝痛或隐痛: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或肾包膜牵拉所致;

腹部肿块: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不规则肿块;

副瘤综合征:少数患者因肿瘤分泌异常激素,出现高血压、贫血、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高危人群需警惕

肾癌的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长期接触石棉、镉等有害物质密切相关。建议以下人群定期筛查:

有肾癌家族史者;

长期吸烟或肥胖人群(BMI≥30);

终末期肾病患者;

职业暴露于化学物质者。

精准诊断:从“模糊猜测”到“明察秋毫”

肾癌的诊断依赖多学科协作,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及分子检测技术,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分期及生物学行为,为治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的“火眼金睛”

超声:首选筛查手段,可发现直径>1cm的肾肿瘤,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CT增强扫描: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肿瘤血供、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MRI: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MRI可替代CT进行精准评估;

PET-CT:用于晚期患者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指导个体化治疗。

病理分型的“分子密码”

肾癌病理类型多样,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约占75%),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对治疗的反应差异显著。例如,透明细胞癌对靶向治疗敏感,而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通过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如VHL、PBRM1突变),可进一步明确分子分型,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规范治疗:从“单一切除”到“综合施策”

肾癌的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患者则需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姑息性治疗,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肾癌:微创手术“精准打击”

对于直径≤4cm的局限性肾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NSS)已成为首选术式。与传统根治性肾切除术相比,NSS可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降低术后慢性肾病风险。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成熟,使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患者术后3~5天即可出院。

中晚期肾癌:多学科协作“围剿肿瘤”

对于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肾癌,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是主流策略:

靶向治疗: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的药物(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细胞,对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

姑息性治疗:对于晚期患者,止痛、营养支持及心理干预可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随访管理:长期监测“防复发”

肾癌术后需定期复查胸部CT、腹部超声及肾功能,前2年每3~6个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对于高危复发患者,可考虑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实现早期干预。

结语

肾癌的诊疗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早期发现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通过主动筛查、科学认知及规范治疗,肾癌完全可被转化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打破恐惧、积极面对,是每一位患者重获新生的第一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