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眼科门诊中,常有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疑惑:“手术明明很顺利,医生为啥反复强调要避光、少低头?”这看似简单的术后叮嘱,实则蕴含着保护手术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逻辑。白内障手术虽已进入微创时代,但眼球内部的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仍需精心呵护,而“避光”与“少低头”正是术后护理的两大核心要点。
先说说“避光”的必要性。白内障手术的本质是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过程中,角膜会被切开一个微小切口,尽管伤口能自行闭合,但角膜内皮细胞和眼表组织在术后1~2周内仍处于脆弱状态。此时若受到强光刺激,眼球会本能地频繁收缩瞳孔,这种反复的肌肉运动可能牵拉角膜伤口,延缓愈合速度。更重要的是,术后角膜的透光性会暂时增强,紫外线、蓝光等有害光线更容易穿透眼内,损伤视网膜黄斑区——这个负责精细视觉的关键部位一旦受损,可能导致术后视力提升受限,甚至出现视物变形。
临床中常见的“畏光”是眼球自我保护信号,若不避光,不仅加重不适,还可能因揉眼引发感染。正确做法是外出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墨镜,室内避免直视强光,电子设备调暗亮度。
再看“少低头”的深层原因。术后眼球压力平衡待重建,低头会使头部血管充血,眼内压瞬间升高,可能导致人工晶状体移位或玻璃体脱离。高度近视等患者风险更高,甚至可能引发视网膜裂孔。
生活中需要避免的“低头行为”远比想象中广泛。除了明显的弯腰低头捡东西,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低头洗头等动作都可能带来隐患。这些动作会使头部低于心脏水平,持续增加眼内压力。建议术后1个月内,尽量保持头部高于心脏水平,看手机时将设备举至与视线平齐,捡物品时先蹲下再起身,洗头时采取仰头姿势由他人协助。若必须低头,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且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突然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避光”和“少低头”并非孤立的要求,而是与整体术后护理相辅相成。例如,术后眼睛干燥时,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揉眼,而揉眼动作在低头时更易导致角膜损伤,此时配合使用人工泪液保持眼表湿润,能减少揉眼冲动。同样,外出避光时选择松紧适宜的帽子,避免过紧的头带压迫眼部周围血管,也能辅助维持眼内压稳定。
术后恢复期的其他细节同样不容忽视。洗脸时要避免污水进入眼内,滴眼药水前需洗净双手,防止细菌感染;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叶黄素的蔬果,帮助眼组织修复;睡觉时尽量仰卧,避免侧卧压迫手术眼。这些措施与“避光、少低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术后保护体系。
白内障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手术过程,更与术后护理质量紧密相关。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大多数患者在术后1~3个月就能获得清晰稳定的视力,重享高质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