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女性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血液系统的改变尤为明显。血容量增加、胎儿生长发育对铁元素的需求增多,使得孕期贫血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据统计,约有 20%-50% 的孕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而贫血若不及时纠正,对孕妇和胎儿都会带来诸多危害。掌握科学的饮食和护理方法至关重要。
一、孕期贫血的危害不容小觑
孕期贫血最常见的类型是缺铁性贫血,当孕妇体内铁储备不足,无法满足自身和胎儿需求时,就会引发贫血。贫血会导致孕妇身体虚弱,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同时,贫血还会降低孕妇的抵抗力,使其更容易感染疾病,增加孕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等。
对胎儿而言,贫血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和氧气输送,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增加早产、低体重儿、死胎的发生风险。即便胎儿顺利出生,出生后也可能因铁储备不足,出现缺铁性贫血,影响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此外,有研究表明,孕期贫血的孕妇所生的孩子,在儿童期的认知和行为发育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科学饮食,补足关键营养
饮食调整是改善孕期贫血的基础。首先要保证铁元素的充足摄入,可分为动物性铁和植物性铁。动物性铁主要来源于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这类铁的吸收率较高,可达 20% - 30%,建议每周食用 2 - 3 次动物肝脏或动物血,每次 50 - 100 克;瘦肉可每天适量食用,如鸡肉、牛肉、猪肉等。植物性铁则存在于菠菜、黑木耳、红枣、豆类等食物中,但吸收率相对较低,约为 1% - 7%,可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一同食用,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因为维生素 C 能促进铁的吸收。
除了铁,维生素 B12 和叶酸也是造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维生素 B12 主要存在于肉类、蛋类、奶制品中,叶酸则在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芦笋)、全麦食品、坚果中含量丰富。孕妇每天应保证摄入 400 - 800 微克的叶酸,除了从食物中获取,还可通过补充叶酸片来满足需求。同时,保持饮食多样化,均衡摄入谷类、蔬菜水果、蛋白质类食物,避免挑食和偏食。
三、日常护理,助力健康恢复
除了饮食,日常护理也能帮助改善孕期贫血状况。孕妇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8 小时,中午可适当小憩。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蹲下后突然站起,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摔倒。
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造血功能。孕妇可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此外,定期产检至关重要。孕妇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若贫血症状较为严重,仅靠饮食无法改善,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铁剂、维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服用铁剂时,可能会出现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可通过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缓解。
总之,孕期贫血危害大,但通过科学的饮食和护理,大多数贫血情况都能得到有效改善。孕妇要重视自身健康,积极采取措施,为自己和胎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