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感冒”,但有一种疾病初期症状与感冒高度相似,却可能导致心脏损伤——这就是可能烧到孩子“伤心”的川崎病。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高发于冬春季节,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严重的可引发冠状动脉瘤,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川崎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儿童“伤心”疾病。
川崎病临床表现
1.发热:温度高达39~40℃,持续1~2周,甚至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形性,常见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手足皮肤呈广泛性硬性水肿,手掌和脚底早期出现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肛周皮肤发红、脱皮,皮肤改变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3.黏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于起病后3~4天出现,但无脓性分泌物或流泪,热退后消散;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明显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消散。
5.心脏表现:可于病后1~6周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2~4周发生,心肌梗死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6.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腹痛、肝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川崎病治疗
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以说是这种“伤心”疾病的江湖救急“特效药”,多数娃输完就退烧。首选治疗,发病10天内使用。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对免疫球蛋白无反应者可用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或免疫抑制剂。
2.口服阿司匹林,这个药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甚至许多中老年人都服用过或者正在服用,它对川崎病也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
川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发病后的10天内,通过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脏病变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重在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冠脉病变,家长不可因对输注血液制品有顾虑而拒绝使用。
家庭常规护理1.及时就医:若孩子持续高热合并皮疹、红眼等症状,尽早就诊,避免错过治疗窗口期。
1.居家处置:急性期需多饮水、物理降温;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尤其存在冠状动脉异常者)。
2.家长需做好患儿口腔、皮肤护理,防止患儿撕裂干皮、搔抓等,避免引起出血或增加感染风险。
川崎病的随访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必须复查心脏彩超!如果冠状动脉没事,之后可以慢慢减少检查频率(但至少随访1年)。万一发现血管扩张,更要严格听医生的,定期“盯梢”!
川崎病虽病因成谜,但早期识别和治疗可大幅降低心脏损害风险。家长需提高警惕,医生则需与时间赛跑,共同守护孩子的“小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