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超声检查作为现代医学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之一,通过高频声波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能够清晰显示腹腔内各脏器的形态结构。这项无创、便捷、可重复的检查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多种腹部疾病的首选方法。
一、腹部超声的工作原理
超声检查仪由探头、主机和显示器组成。探头向人体发射2-15兆赫兹的高频声波,当声波遇到不同密度的组织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接收器将这些反射波转化为电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实时动态图像。不同组织的声阻抗差异形成图像对比度:液体呈黑色(无回声区),软组织呈灰色(低回声区),骨骼或钙化灶呈白色(强回声区)。
二、腹部超声可检测的疾病谱系
(一)肝脏疾病
弥漫性病变。脂肪肝:肝脏回声增强,肝内血管显示不清,可评估脂肪浸润程度。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门静脉增宽,脾脏肿大。肝炎活动期:肝脏肿大,回声增粗,可检测肝细胞水肿程度。
局灶性病变。肝囊肿:边界清晰的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肝血管瘤:高回声团块,内部呈网格状改变。肝癌: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周边可见声晕,可检测门静脉癌栓。
(二)胆道系统疾病
胆囊病变。胆囊结石:强回声团伴声影,随体位改变移动。胆囊炎:胆囊壁增厚(>3mm),呈“双边征”。胆囊息肉:附着于胆囊壁的等回声突起,基底部狭窄。
胆管病变。胆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胆管癌:胆管突然截断,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管呈囊状或梭形扩张。
(三)胰腺疾病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胰腺肿大,回声减低,胰周积液。慢性胰腺炎:胰腺萎缩,回声增强,主胰管扩张。
胰腺肿瘤。胰腺癌: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可侵犯周围血管。胰腺囊肿:边界清晰的液性暗区,内部无血流信号。胰岛细胞瘤:圆形等回声结节,血供丰富。
(四)脾脏疾病
脾脏肿大。感染性:脾脏均匀肿大,回声减低。血液病:脾脏显著肿大,可见髓外造血灶。门静脉高压:脾脏长径>12cm,厚度>4cm。
局灶性病变。脾囊肿:边界清晰的液性暗区。脾血管瘤:高回声团块,内部呈筛孔状。脾梗死:楔形低回声区,基底部朝向脾包膜。
(五)肾脏疾病
肾实质病变。肾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呈“调色盘”样改变。肾囊肿:边界清晰的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肾肿瘤: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可见血流信号。
肾血管病变。肾动脉狭窄:肾动脉内径变细,血流速度增快。肾静脉血栓:肾静脉内实性回声,血流信号消失。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受压,血流受阻。
(六)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肾窦内强回声团伴声影,可随体位移动。
输尿管结石:输尿管扩张,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
膀胱结石:膀胱内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移动。
尿道结石:尿道内强回声团,局部尿道扩张。
(七)腹部血管疾病
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局部扩张,直径>3cm。
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深静脉血栓:静脉内实性回声,血流信号消失。
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直径>1.3cm,脾静脉增宽。
(八)腹腔积液
漏出液:无回声区,透声好,见于肝硬化、心衰。
渗出液:无回声区,透声差,可见分隔,见于结核、肿瘤。
血性积液:无回声区内可见细小光点,见于外伤、肿瘤。
三、腹部超声检查的优势
无创安全:无电离辐射,适合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实时动态:可观察器官运动状态,如心脏搏动、血管血流。
经济便捷:检查费用较低,无需特殊准备(部分检查需空腹)。
可重复性强:可短期多次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引导介入治疗: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置管引流等操作。
四、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空腹检查:肝脏、胆囊、胰腺检查需禁食8小时以上。
膀胱充盈:泌尿系统检查需憋尿至有尿意感。
穿着宽松:避免穿着连衣裙等难以暴露腹部的衣物。
病史告知:向医生说明既往病史、手术史及用药情况。
金属去除:去除腹部金属物品,避免干扰图像质量。
腹部超声检查通过无创方式提供丰富的解剖和病理信息,在腹部疾病的筛查、诊断和随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合理选择检查时机、优化检查条件,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可显著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