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被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今天,我们来认识肿瘤初筛利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何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它是特异性的、生理作用强大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能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参与血管生成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它可致肿瘤血管异常生长,阻碍抗肿瘤药物有效输送至肿瘤组织内,并可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增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理功能
1.促进血管生成VEGF通过提高血浆酶原活化因子的活性,促进细胞外蛋白水解从而促进血管新生。VEGF在胚胎发育、月经周期及创伤愈合中起关键作用。
2.促进内皮细胞增生VEGF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在体内可诱导血管增生,低氧环境尤为明显。
3.增加血管通透性VEGF是最强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物质之一,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蛋白渗出,为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迁移提供临时基质,加速组织修复。
4.改变细胞外基质VEGF可以改变细胞外基质,诱导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临床意义
1.多类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早期筛查诊断VEGF几乎与所有实体肿瘤高度相关,具有广谱性。通过检测血清中VEGF的含量,可实现几乎所有实体肿瘤和部分非实体肿瘤的早期筛查。临床上很多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而VEGF具有广谱性和高敏感性,因此VEGF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这类恶性肿瘤。
2.抗肿瘤治疗的疗效观察、复发监测及预后评估VEGF水平的长期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疗效评价的依据之一,根据VEGF水平的变化可反映肿瘤的发展程度,对肿瘤的复发及预后判断具有提示作用。同一恶性肿瘤,VEGF水平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相对较差。
3.与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监测与评价VEGF可协助某些风湿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哮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监测与评价。这些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也会升高。
4.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在抗肿瘤治疗中,针对VEGF的靶向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通过抑制VEGF的活性来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5.提高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VEGF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VEGF检测的优势:
早:在癌症发生的早期即可发现,对肿瘤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广:广谱性肿瘤标志物,适用于各种肿瘤的筛查和检测;准: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高:灵敏度高,VEGF的最低检测限为pg级,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肿瘤大小和评估治疗效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参考区间及临床使用建议
1.VEGF正常参考范围为0-142.2pg/ml,处于肿瘤风险安全期内。建议一年检查一次。
2.VEGF浓度值在142.2-426.6pg/ml为轻度异常,提示有患肿瘤风险。需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银屑病、女性生理期等),也可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结果给出结论。建议三个月复检1次,有临床症状或结果升高,风险较高,建议相关科室就诊,反之风险低。
3.VEGF浓度值>426.6pg/ml为异常,提示患肿瘤风险。建议一个月复查1次,复查持续高值或连续升高,结合临床症状或其他指标,及时到相关科室就诊。
4.手术、靶向药、放化疗等治疗监测 浓度相比治疗前下降至142.2pg/ml以下,提示治疗有效;浓度相比治疗前下降至142.2pg/ml,提示肿瘤残余/肿瘤转移风险高;下降至142.2pg/ml后,又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风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肿瘤初筛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检测VEGF水平,可以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尽管VEGF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VEGF在肿瘤初筛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VEGF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