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无影灯亮起,手术团队专注操作时,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正在悄悄逼近——患者体温过低。数据显示,即使在设备完善的三甲医院,仍有约1/3的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会降至36℃以下。这种“冷”危机不仅会延长术后恢复时间,还可能增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许多人对手术风险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出血或麻醉意外上,却不知维持正常体温同样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防线。
一、低体温的临床代价
术中失温绝非“多盖被子”就能解决。手术中患者体温降低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当核心体温下降1℃时,切口感染概率将增至3倍。这是因为低温会削弱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这些负责杀灭细菌的免疫细胞在低温环境下活性降低,同时血管收缩导致切口部位供血减少,共同形成易感染环境。数据显示,体温35.5℃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升高47%;骨科关节置换术中,低温患者输血需求量增加30%。更严峻的问题在于药物代谢。当肝脏温度低于36℃,麻醉药物清除速度下降40%,这直接导致全麻患者苏醒延迟,在基层医院监测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引发呼吸抑制风险。
二、临床中三大失温元凶
1.麻醉影响:全身麻醉会阻断体温调节中枢,使患者失去寒战产热能力——这相当于关闭了人体30%的“生物供暖系统”。椎管内麻醉则使下肢血管扩张,热量通过皮肤加速流失。
2.体腔暴露是热量流失的主战场:开腹手术中,暴露的肠道每小时散失约50kcal热量,相当于在寒冬脱去外套;胸腔手术时,肺部直接接触22℃的手术室空气,热量流失速度是体表的8倍。
3.静脉输液暗藏风险:输入1袋4℃的库存血,患者核心体温可下降0.25℃;若未使用加温设备,术中输注2000ml室温液体,相当于给体内注入500ml冰水。
三、临床常用保温方案
1.充气加温毯:通过38℃暖风形成热空气层,其覆盖面积需达体表70%以上才有效。临床操作中需注意:颈部手术避免热风直吹切口,下肢手术需额外包裹足部。
2.液体加温器: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输注超过500ml的液体需预热至36~37℃。新型输血加温器采用干式加热技术,能在30秒内将红细胞悬液升温至32℃,既保证安全又提升效率。
3.体腔冲洗液加热:骨科脉冲冲洗器需调节水温至38~40℃,过高温可能烫伤组织;腹腔冲洗时,每500ml盐水需用恒温水浴箱预热,禁止直接用热水兑冷水调配。
四、护理操作实战要点
1.术前评估需关注高危人群:BMI<18.5的消瘦者、年龄>70岁老年人、手术时长预计>2小时患者,这些人群需提前启动三级保温方案(加温毯+液体加热+环境升温)。
2.术中监测要分部位:食管测温反映核心体温最准确,但需全麻插管患者才能使用;耳鼓膜测温适用于局麻手术,但需每30分钟校准;基层医院常用肛温监测,需注意探头插入深度需达6cm。
3.术后复温存在误区:禁止快速升温!临床要求每小时升温不超过0.5℃,否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对于寒战患者,可用38℃湿热毛巾擦拭四肢,配合曲马多静脉注射,比单纯升温更有效。
五、特殊病例处理方案
1.新生儿手术需建立“温暖链”:产房提前预热转运暖箱至38℃,手术室备好辐射保温台,皮肤消毒改用38℃碘伏溶液。体重<5kg的婴儿,需用聚乙烯薄膜包裹四肢减少蒸发散热。
2.烧伤患者要分级控温:Ⅱ度烧伤区维持32℃降低代谢,未烧伤区保持36℃;切痂手术中,需用特制保温敷料覆盖创面,既能止血又减少热量流失。
3.腹腔镜手术存在认知盲区:虽然切口小,但持续灌注的CO₂气腹会导致核心体温每小时下降0.3℃。临床对策主要为气腹机加装加温模块,将进气温度加热至37℃,同时冲洗液预热至40℃。
从术前加温输液、术中智能控温毯,到术后渐进复温,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看似简单的体温数字,背后是无数医护的细致观察和科学应对。
(四平市中心医院 手术二室)
李元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