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仇学得 江颖 秦勤 赵爽 姚欢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输血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8-22
108

高血脂,看似是普通的代谢异常,实则是一个隐形的“健康杀手”。它会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顽固性高血脂患者,传统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血脂去除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物理降脂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高脂血症的概念

高脂血症指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异常升高,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控制欠佳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难治性病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血脂去除术可作为重要辅助治疗手段。该技术需经医生严格评估后实施,是控制顽固性高血脂的有效方法。

血脂去除术

核心原理

血脂去除术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体外抗凝,利用物理方法(如离心分离、膜滤过等)清除血液中过量的脂质成分,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其核心目标是快速降低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常用方法及特点

小剂量盐水置换:通过离心技术(利用血液中不同成分的比重差异,在离心作用下进行分层分离)分离出乳糜的血浆并丢弃,补充等量生理盐水,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特点:疗效显著且迅速,短时间内血脂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脂蛋白单采(lipoprotein apheresis,LA):通过离心技术分离血浆

分离出的血浆随即进入二级膜滤器处理,快速清除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a)等物质,其他小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等)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达到去除的目的。

特点:不依赖置换液,精准靶向,安全性高,适合单纯高脂血症或亚健康人群。

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TPE):通过离心技术将全血分离为血浆和血细胞,弃去含高脂质的血浆,并补充等量的冰冻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特点:全面清除血脂、炎症因子、免疫复合物等,改善机体整体内环境、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应用

高脂蛋白(a)血症:脂蛋白(a)异常升高,可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遗传性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药物难以控制,该技术可使急性心梗风险降低73%(引用AHA最新指南)。

急危重症:如高甘油三酯血症性重症胰腺炎(HTG-AP),需快速降低甘油三酯至<5.65 mmol/L以阻断病情恶化。

注意事项

血脂去除术前检查

适应症筛查:需专业医生评估血脂水平及并发症,确认是否符合治疗指征。

必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

健康评估:详细采集病史,重点排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静脉评估:评估上肢肘部静脉是否可用于血脂去除治疗。

血脂去除术前准备

个人准备:术前一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穿袖口宽松的上衣以便穿刺。

饮食要求:低盐低脂饮食,治疗前30min饮水500ml。

病史告知: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告知医护人员。

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

生命体征:确保血压、心率等指标正常。

陪同要求:需家属陪同。

用药调整:遵医嘱调整抗凝药、降压药等。

血脂去除术后指导

术后观察:治疗结束后静坐10分钟,起身时动作缓慢,出现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穿刺点护理:绷带加压包扎15-20分钟,创口贴保留6小时,24小时内避免沾水。

防低血压反应:返程途中头晕、乏力,应平躺并抬高双下肢。

活动限制:术后当日避免驾驶及剧烈运动等,多饮水促进代谢。

体位管理:变换姿势(如起身等)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复诊:遵医嘱复查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等。

治疗周期:通常每2周1次,每次处理1-1.5倍血浆量。但它不是根治方法,需要定期监测血脂,根据血脂水平确定下一步治疗。

高脂血症患者健康宣教

生活方式调整

科学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保持膳食多样化。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2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过量饮酒易血脂升高,应严格限制。

体重管理:肥胖患者通过减重可改善血脂水平。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胆固醇;贝特类(如非诺贝特):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烟酸类(如缓释烟酸):辅助调节血脂

用药原则:需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等。

定期体检

常规人群:每年至少1次血脂检测。

高危人群(家族史、肥胖等):每3-6个月复查血脂。

血脂异常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血脂去除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血脂去除术是顽固性高脂血症患者的“救命利器”,但并非一劳永逸。患者仍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规范用药及定期监测,才能真正实现血脂的长期稳定。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呼吁公众重视血脂健康,科学防治,远离心血管疾病威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