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脂,看似是普通的代谢异常,实则是一个隐形的“健康杀手”。它会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顽固性高血脂患者,传统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血脂去除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物理降脂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高脂血症的概念
高脂血症指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异常升高,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控制欠佳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难治性病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血脂去除术可作为重要辅助治疗手段。该技术需经医生严格评估后实施,是控制顽固性高血脂的有效方法。
血脂去除术
核心原理
血脂去除术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体外抗凝,利用物理方法(如离心分离、膜滤过等)清除血液中过量的脂质成分,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其核心目标是快速降低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常用方法及特点
小剂量盐水置换:通过离心技术(利用血液中不同成分的比重差异,在离心作用下进行分层分离)分离出乳糜的血浆并丢弃,补充等量生理盐水,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特点:疗效显著且迅速,短时间内血脂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脂蛋白单采(lipoprotein apheresis,LA):通过离心技术分离血浆
分离出的血浆随即进入二级膜滤器处理,快速清除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a)等物质,其他小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等)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达到去除的目的。
特点:不依赖置换液,精准靶向,安全性高,适合单纯高脂血症或亚健康人群。
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TPE):通过离心技术将全血分离为血浆和血细胞,弃去含高脂质的血浆,并补充等量的冰冻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特点:全面清除血脂、炎症因子、免疫复合物等,改善机体整体内环境、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应用
高脂蛋白(a)血症:脂蛋白(a)异常升高,可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遗传性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药物难以控制,该技术可使急性心梗风险降低73%(引用AHA最新指南)。
急危重症:如高甘油三酯血症性重症胰腺炎(HTG-AP),需快速降低甘油三酯至<5.65 mmol/L以阻断病情恶化。
注意事项
血脂去除术前检查
适应症筛查:需专业医生评估血脂水平及并发症,确认是否符合治疗指征。
必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
健康评估:详细采集病史,重点排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静脉评估:评估上肢肘部静脉是否可用于血脂去除治疗。
血脂去除术前准备
个人准备:术前一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穿袖口宽松的上衣以便穿刺。
饮食要求:低盐低脂饮食,治疗前30min饮水500ml。
病史告知: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告知医护人员。
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
生命体征:确保血压、心率等指标正常。
陪同要求:需家属陪同。
用药调整:遵医嘱调整抗凝药、降压药等。
血脂去除术后指导
术后观察:治疗结束后静坐10分钟,起身时动作缓慢,出现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穿刺点护理:绷带加压包扎15-20分钟,创口贴保留6小时,24小时内避免沾水。
防低血压反应:返程途中头晕、乏力,应平躺并抬高双下肢。
活动限制:术后当日避免驾驶及剧烈运动等,多饮水促进代谢。
体位管理:变换姿势(如起身等)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复诊:遵医嘱复查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等。
治疗周期:通常每2周1次,每次处理1-1.5倍血浆量。但它不是根治方法,需要定期监测血脂,根据血脂水平确定下一步治疗。
高脂血症患者健康宣教
生活方式调整
科学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保持膳食多样化。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2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过量饮酒易血脂升高,应严格限制。
体重管理:肥胖患者通过减重可改善血脂水平。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胆固醇;贝特类(如非诺贝特):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烟酸类(如缓释烟酸):辅助调节血脂
用药原则:需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等。
定期体检
常规人群:每年至少1次血脂检测。
高危人群(家族史、肥胖等):每3-6个月复查血脂。
血脂异常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血脂去除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血脂去除术是顽固性高脂血症患者的“救命利器”,但并非一劳永逸。患者仍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规范用药及定期监测,才能真正实现血脂的长期稳定。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呼吁公众重视血脂健康,科学防治,远离心血管疾病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