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说得好,人生两大幸事:吃得饭、走得路。类风湿关节炎就是一种严重影响我们这两件大事“吃饭走路”的一种慢性疾病:上肢肿痛变形影响吃饭,下肢关节肿痛变形影响行走。
认识一下类风湿关节炎
西医认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多个小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对称性、最终造成关节变形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有关节肿痛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最终可能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甚至瘫痪。其发病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为1:4。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发病于35-50岁。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类风湿关节炎:
可能的发病因素:1)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有家族聚集特征。2)环境因素:细菌、支原体和病毒等感染,以及吸烟等行为,可能通过激活T和B细胞,促使自身的致炎因子生成和自身抗体生成,从而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和病情进展。3)免疫紊乱:患者由于个体的特异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关节损伤。
临床表现:一)关节表现1)典型症状晨僵:晨起病变关节僵硬感明显,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活动后减轻。2)多个小关节疼痛肿胀:常见上肢指腕关节,其次是下肢足趾、踝等小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受凉和早晚加重。3)关节变形:见于晚期患者,常见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另外该病还可以引起其他关节病变如:颈椎关节、肩、髋关节、颞颌关节等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二)关节外表现:可出现四肢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皮下的类风湿结节。还可能累及全身其他脏器病变如心包炎、肺间质病变、干眼症、贫血等。
检查与诊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和C反应蛋白常升高,可反映病情活动度。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75%-80%,但并非特异性抗体;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约75%的类风湿病人出现,且可在疾病早期出现。还有关节滑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帮助观察关节结构的改变,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西医治疗:一般用非甾体抗炎药、环磷酰胺、来氟米特、糖皮质激素、钙剂等对症治疗。
中医认识:病因: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多由风、寒、湿邪侵袭或者阳气亏虚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症状:中医将类风湿关节炎归为“痹证”“尪痹”范畴,症状包括关节肿痛、重着、麻木,活动不利等。
中医治疗: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寒湿偏甚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湿热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肝肾亏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剧烈疼痛还可以用乌头汤加减等;平素可以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包括针灸、火罐、艾灸、药物敷贴、电疗等治疗方法,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日常防护
关节保护:1)减少损伤,维持功能。避免过度使用关节: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避免让关节长时间承受过大压力或重复做同一个动作。2)保持正确姿势: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防止关节变形。如:坐着时,腰部要挺直,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水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均匀分布在两腿上。3)借助辅助工具:如果关节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可以适当借助手杖、助行器等,减少关节的负重;使用特制的餐具(如加粗手柄的勺子、叉子),方便进食,减轻手部关节的负担。
生活环境:1)营造适宜的居住条件。注意保暖防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寒冷、潮湿的环境非常敏感,寒冷和潮湿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肿胀。因此,居住环境要保持温暖、干燥,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身体;阴雨天要及时增添衣物,保持关节温暖。2)日常生活调理:科学配比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当补充营养素: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患者可以适当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钙制剂如枸橼酸钙片。3)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例如,长期服用薏苡仁粥,有健脾祛湿、治疗关节肿痛的良好效果。
运动锻炼:科学运动,增强体质。1)选择合适的运动: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2)掌握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刚开始可以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周运动3-4次,然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频率。3)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要认识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可能比较漫长,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防治依从性。
定期复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肝肾功能等,以及关节X线、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医生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疾病稳定期可以每半年左右复查一次,如果病情不稳定,应听从医生的建议缩短检查间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