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呼吸疾病领域,支气管哮喘是一类高发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每当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往往会出现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等症状,不仅严重干扰正常生活,更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科学的护理干预极为关键,而准确把握常见护理问题,正是实施有效护理的基础。
气体交换障碍
气体交换障碍是哮喘发作患者最为棘手的护理难题之一。发病时,气道因炎症刺激出现痉挛、管腔狭窄,黏膜水肿增厚,同时分泌物大量积聚,致使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衡,氧气难以顺利进入血液循环,二氧化碳排出也受阻。患者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及指甲发紫等症状。护理时,需密切监测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观察口唇、甲床颜色变化。指导患者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肌负担、提升肺活量。同时,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氧疗,多采用鼻导管吸氧方式,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保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水平。
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
受气道炎症影响,哮喘发作时患者气道会产生大量黏稠分泌物,加上急促呼吸、咳嗽无力等因素,痰液排出极为困难,进而加重气道堵塞。这不仅影响气体交换效率,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咳痰技巧,如深吸气后屏气3秒再用力咳出痰液。对于痰液黏稠者,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治疗,通过雾化使药物直达气道,稀释痰液、减轻炎症、缓解支气管痉挛。此外,鼓励患者每日饮水1500~2000ml,通过补充水分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活动耐受力下降
哮喘发作导致患者呼吸负荷加重,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能量过度消耗,使得活动耐受力显著降低。日常穿衣、洗漱、行走等简单活动,都可能让患者感到极度疲惫,活动后气短症状明显加剧。护理过程中,需依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活动方案。发作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减少体力消耗;待病情缓解后,逐步增加活动量,从床上翻身、坐起等简单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活动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气促、心慌等不适,立即停止活动并妥善处理。
疾病认知不足
许多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疾病缺乏全面了解,自我管理知识匮乏。他们不了解花粉、尘螨、动物毛发、刺激性气味、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也未能掌握吸入剂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无法做到按时规范用药,从而导致病情反复。护理人员需开展系统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哮喘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手把手教会患者使用定量气雾剂、干粉吸入器等吸入装置,通过反复示范和指导练习,确保患者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同时,强调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潜在风险
重症哮喘发作进展迅速,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气胸,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当患者出现说话断续、嗜睡、药物治疗无效等危险信号时,必须争分夺秒应对。护理人员需牢记这些危重症状,一旦发现,宁可反应过度,也绝不可延误救治。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患者哮喘急性加重,药物治疗无改善”。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气道通畅。
心理焦虑与恐惧
哮喘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发作时的痛苦体验更易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诱发或加重哮喘,形成恶性循环。护理时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主动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心声,了解其内心担忧,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分享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
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面临的这些护理问题相互交织。只有深入认识并重视这些问题,采取精准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切实缓解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发作次数,助力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