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莹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590

呼吸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而肺功能则是评价呼吸效能与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加剧、慢性疾病谱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肺功能减退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正逐渐引起公众与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肺部疾病往往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常常已进入不可逆阶段,因此,日常护理的科学干预与早期功能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肺功能的基本概念与评估指标

肺功能是指肺脏进行气体交换所具备的生理能力,主要涵盖肺的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肌力量与呼吸调节能力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评估呼吸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更是判断多种心肺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的基础依据。在临床与健康管理领域,肺功能常通过肺功能检测仪进行定量评估,其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为肺通气功能检测,其操作简便、非侵入性,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与康复中心。

肺功能检测结果主要通过几个核心指标进行分析,其中用力肺活量(FVC)反映的是患者在最大吸气后尽全力呼气所能排出的气体总量,该指标可用来评估肺的容量是否正常;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则是在用力呼气的第一秒钟内排出的气体量,反映气道通畅程度,是判断阻塞性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敏感指标。FEV1/FVC比值的变化对于识别呼吸道阻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若该比值明显降低,常提示存在气道狭窄或阻力增加。此外,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和峰值呼气流速(PEF)等参数,尤其适用于早期检测小气道病变和评估肺弹性功能,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特殊职业人群的呼吸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肺功能护理小妙招

1.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一种深层的呼吸模式,通过调动膈肌运动来增强吸气容量,减少浅表胸式呼吸对肺尖区域的过度依赖,有助于提高肺泡扩张范围,提升肺的通气效率。护理人员在实施指导时,应根据患者的肺功能水平与耐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适合初学阶段,坐位适合功能过渡,站立位则适用于高阶训练。训练过程中,护士需关注呼吸节奏是否平稳、腹部起伏是否自然、是否存在代偿性胸部运动等问题,并对有认知障碍或运动功能减退的患者给予辅助性手法指导。腹式呼吸训练若能每日坚持2~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可在数周内显著提升基础肺活量与氧合效率,为后续康复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2.缩唇呼吸练习

缩唇呼吸是专为呼气受限型患者设计的呼吸控制技术,具有延长呼气时间、稳定气道内压、降低肺气肿残气率的功能,常用于慢阻肺、哮喘及肺功能下降的术后康复阶段。护理人员在训练初期需反复示范其核心技巧——即吸气自然、呼气缓慢并通过缩拢嘴唇完成,强调“吸两秒、呼四秒”的节奏控制。护士应持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急促、辅助呼吸肌参与、嘴唇疲劳等情况,并适时调整训练强度。在社区护理中,缩唇呼吸也可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如步行时同步实施,帮助患者增强活动耐力。长期坚持缩唇呼吸不仅能减少气促发生频率,还能缓解焦虑,改善患者对呼吸困难的主观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3.有效咳嗽与排痰护理

痰液潴留是影响肺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及术后患者中表现尤为显著。有效的咳嗽技术不仅可以清除痰液,还能预防气道阻塞及继发性肺部感染的发生。护理干预的核心在于教授正确的咳嗽方式:深吸气—屏气—双重咳出法(“双咳法”),该方法可增加膈肌参与度,提高排痰效率。同时,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排痰方式,如侧卧位、俯卧位或端坐位,结合轻拍背部或使用电子震动排痰仪辅助引流。对于年长者或肌力减弱者,应重点评估其是否具备独立咳嗽能力,必要时提供辅助设备如咳嗽辅助仪、振动背心等。排痰过程需动态观察痰液的颜色、黏稠度及痰量的变化,结合体温与呼吸音监测,以便及时识别感染征象并调整护理策略。

结语:

肺功能的维护不应局限于疾病治疗层面,而应拓展至日常护理管理与风险预防的全过程。从腹式呼吸的基础训练到有效咳嗽与排痰护理,每一个护理环节的落地实施,都是肺功能健康维护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