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药物会“穿过”胎盘吗
1.胎盘的“屏障”作用有限
胎盘并非完全密封的屏障,多数药物可通过简单扩散、主动转运等方式进入胎儿体内。但胎儿与母体的药物浓度比例(胎母血药浓度比)通常低于1,意味着胎儿接触的药物剂量往往低于母体。例如,剖宫产常用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其胎母浓度比仅为0.3-0.4,胎儿暴露量显著低于母体。
2.用药时机决定风险高低
分娩前用药:剖宫产或无痛分娩时,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母体神经或肌肉,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量极少。且此时胎儿已足月,肝肾功能相对成熟,能更快代谢药物。
孕早期用药:若因非产科手术(如阑尾炎)需麻醉,需严格评估药物致畸风险。但孕早期胎盘尚未形成,药物通过绒毛膜血管进入胎儿的途径有限,且多数麻醉药在推荐剂量下无明确致畸证据。
剖宫产麻醉:如何兼顾“无痛”与“宝宝安全”
剖宫产麻醉分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前者因对母婴更安全,已成为首选方式(占比超90%)。
1.椎管内麻醉:局部用药,母婴暴露少
药物选择:常用罗哌卡因(长效局麻药)联合芬太尼(阿片类镇痛药),药物仅作用于腰椎局部神经,进入母体血液的量极低(罗哌卡因血浆浓度仅0.1-0.5μg/mL,远低于中毒阈值2μg/mL)。
对宝宝的影响:研究显示,椎管内麻醉后新生儿脐带血药物浓度极低,且未发现对呼吸、心率或神经行为评分(如NBNA评分)的长期影响。
2.全身麻醉:紧急情况下的“必要之选”
当产妇存在凝血障碍、脊柱畸形或胎儿窘迫需快速取出时,需选择全麻。此时麻醉医生会通过以下措施降低风险:
快速诱导: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等起效快、代谢快的药物,减少胎儿暴露时间。
气管插管保护:避免母体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妊娠期胃排空延迟),防止窒息危及胎儿。
避免肌松药残留:选择短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并在胎儿娩出前停止使用,防止新生儿肌无力。
无痛分娩麻醉:让分娩更温柔,对宝宝更友好
无痛分娩(医学称“分娩镇痛”)通过椎管内注射低浓度局麻药(如0.075%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如舒芬太尼),阻断疼痛信号传递,同时保留运动功能(产妇可自由活动)。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
1.药物浓度极低,胎儿暴露量可忽略
无痛分娩使用的局麻药浓度仅为剖宫产的1/5-1/10,且通过硬膜外导管持续微量输注,母体血浆药物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罗哌卡因<0.2μg/mL)。研究显示,新生儿脐带血药物浓度与未镇痛组无差异。
2.改善母婴结局,而非增加风险
对妈妈:无痛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因疼痛导致的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减少30%),减少产后抑郁风险(疼痛减轻后应激激素水平下降)。
对宝宝:疼痛缓解后,母体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可改善子宫-胎盘血流,减少胎儿缺氧风险。一项纳入10万例产妇的研究证实,无痛分娩组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8分的比例更高(98.5%vs97.2%)。
孕妈妈最关心的4个麻醉问题解答
1.麻醉后宝宝会“变笨”吗
目前无证据表明剖宫产或无痛分娩使用的麻醉药物(如罗哌卡因、芬太尼)会导致儿童长期认知障碍。胎儿期大脑发育关键期为孕早期(前12周),而分娩期麻醉药物暴露时间极短(通常<1小时),且剂量远低于致畸阈值。
2.麻醉会影响母乳吗
椎管内麻醉药物(如罗哌卡因)极少进入乳汁(乳汁/血浆浓度比<0.1),且新生儿通过乳汁摄入的量可忽略不计。全麻药物(如丙泊酚)代谢快(半衰期2-4小时),术后6小时即可恢复哺乳。国际母乳协会明确支持麻醉后继续母乳喂养。
3.麻醉过程中宝宝会缺氧吗
麻醉医生会通过持续监测母体血压、血氧和胎心(CTG),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体位(如左侧倾斜15°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确保子宫-胎盘血流充足。若出现胎儿窘迫,会立即终止麻醉并紧急剖宫产。
4.麻醉后需要卧床多久
椎管内麻醉后需去枕平卧6小时(防止头痛),但可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全麻苏醒后即可使用枕头,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早期活动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血栓风险。
麻醉医生的“隐形守护”: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
术前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如过敏史、凝血功能、脊柱手术史),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
术中监测:实时观察母体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和胎儿情况(胎心、宫缩),配备急救设备(如除颤仪、血管活性药物)。
术后随访:关注产妇头痛、恶心等并发症,评估镇痛效果,确保母婴安全过渡到产后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