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传恩  单位: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257

针灸是缓解老年人关节疼痛、神经麻痹、失眠的常用手段,但老年人皮肤弹性差、血管脆、多有慢性病,针灸需格外注重安全。掌握针灸前、中、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才能让治疗既有效又稳妥。

针灸前:做好3项准备,规避前置风险

1.确认身体基础状态:针灸前需保证血压(<150/90mmHg)、血糖稳定,高血压患者提前服降压药,糖尿病患者避免空腹,治疗前1小时可吃粥、馒头等易消化食物。若当天感冒发烧(体温≥38.5℃)、患急性肠胃炎,或处于心绞痛、哮喘发作期,需暂停针灸先治急症。

2.完整沟通病史:就诊时务必告知医生是否有心脏病(如装心脏起搏器)、凝血障碍(如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皮肤病(如湿疹、溃疡),以及近期是否有跌倒、骨折史,避免医生穴位选择和针刺深度判断失误。

3.适应治疗环境:针灸室温度保持22~25℃,避免老年人受凉或过热;治疗前提前10分钟到诊室休息,缓解紧张情绪,预防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或晕针。

针灸中:关注4个细节,把控治疗安全

选舒适稳定体位:优先选仰卧位或坐位,避免长时间弯腰、侧卧等费力姿势,身下可垫软枕支撑腰腿部,防止腰酸、麻木或跌倒。治疗超过30分钟,需协助调整体位,避免肌肉僵硬。

针刺时不要随意移动:进针后保持身体静止,尤其颈部、腰部、眼部附近针灸时,突然转头、翻身可能导致针尖移位,损伤血管或神经。若有酸胀、微麻是正常“得气”反应,出现刺痛加剧、心慌、头晕、出冷汗,需立即告知医生。

医生操作“轻、慢、浅”:老年人皮肤薄、皮下脂肪少,医生进针需轻柔,针刺深度比年轻人浅1/3~1/2(如腰部肾俞穴不超过1寸),避免损伤内脏;血管丰富部位(如面部、手背)需避开血管,减少出血。

陪同人员全程在场:行动不便或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家属需在治疗室陪同,协助传递物品、观察状态,起针后搀扶缓慢起身,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针灸后:做好2项护理,避免后续不适

保护针刺部位:起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孔5~10分钟(老年人凝血差,延长按压时间),直至无出血;24小时内针孔不沾水,不洗澡、不要搓揉。若针孔轻微红肿,可涂碘伏消毒,红肿化脓需及时就医。

观察反应,避免剧烈活动:针灸后1~2小时内避免外出吹风,注意保暖;当天不要进行爬楼梯、快走等剧烈运动,可适当散步;若出现乏力、轻微头晕,休息后可缓解,症状超过6小时需联系医生。

4类绝对禁忌,不宜进行针灸

严重出血倾向者:如患血友病、白血病,或长期服抗凝药导致凝血时间延长,针灸可能引发针孔持续出血、皮下血肿甚至内出血。

皮肤破损或感染者:针灸部位有湿疹、疱疹、溃疡,或有丹毒、蜂窝织炎等,针灸会导致感染扩散。

特殊部位禁针:严重骨质疏松者,脊柱、肋骨等部位不宜深刺,以防骨折;安装心脏起搏器者,胸部、颈部穴位禁针,以防电磁干扰导致故障;眼球、耳内、颈动脉窦附近绝对禁针。

意识不清或无法配合者:如严重痴呆、脑卒中后昏迷者,无法表达不适,可能因躁动导致针刺意外,不建议针灸。

老年人针灸需遵循“安全第一、适度治疗”原则,只要做好准备、配合操作、遵守禁忌,就能让针灸成为缓解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治疗后若有异常,应及时联系医生,切勿自行处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