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无菌技术原则犹如坚固的基石,对保障手术成功、防止患者术后感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是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核心职责。
无菌技术的核心目的是创造并维持一个没有微生物的环境,将手术部位遭受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降至最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组织和器官暴露在外,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手术室护理中的无菌技术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关乎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
手术室护理的无菌技术涵盖多个关键原则。首先是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的界限。在手术室中,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如手术台、器械台等被划定为无菌区;而未经灭菌或已被污染的区域则为非无菌区,如手术室的地面、未穿无菌手术衣人员的活动区域等。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晰的认知,避免在操作过程中让无菌物品与非无菌区产生接触。例如,传递手术器械时,若器械不慎越过非无菌区,即便尚未触及非无菌物品,也需重新灭菌处理,以确保安全性。
物品的消毒与灭菌也是重要原则之一。所有进入手术室的器械、敷料等物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或灭菌流程。根据物品的性质和使用目的,会采用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耐高温、耐高压的物品,如金属器械,通常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各类微生物,灭菌效果可靠。而对于一些不耐热、不耐湿的精密仪器,如电子内镜等,则多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在使用这些物品前,护理人员要仔细检查消毒灭菌标识及有效期,只有在确保合格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同样不容小觑。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需更换洗手衣、戴帽子和口罩,头发和口鼻必须完全被遮盖,防止自身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手术环境。进行外科洗手时,要按照规范的顺序和方法,充分揉搓双手及手臂,确保每一处皮肤都能得到有效清洁和消毒,然后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的双手应始终保持在胸前无菌区域,不可随意下垂或越过无菌区。若手术衣或手套被污染,必须立即更换。
在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使用方面,也有严格的原则。无菌物品应存放于专门的无菌间,按照有效期的先后顺序摆放,遵循 “先进先出” 的原则。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不可用手直接接触。打开无菌包时,要注意保持包布的清洁,避免污染包内物品。无菌物品一旦取出,即便未使用,也不能再放回无菌容器内。例如,打开的无菌注射器,若未用于患者注射,不可重新放回无菌盒,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此外,手术室的环境管理也与无菌技术紧密相关。手术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空气净化设备、紫外线照射等方式,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员的流动,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手术室,防止将外界的微生物带入。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要及时清理,按照规定分类放置,避免对手术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手术室护理中的无菌技术原则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体系,从人员准备到物品管理,从区域划分到环境维护,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手术室护理人员只有将这些原则牢记于心,并在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地执行,才能为手术患者筑牢抵御感染的坚固防线,助力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