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玲玲  单位:​仙居县白塔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20
31097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病变,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例超200万,背后总有一些“隐形推手”在悄悄“做梗”。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才能从源头切断脑梗死的发病链条。

一、不可控的“先天隐患”

(一)年龄与性别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45岁后每增长10岁,发病风险增加1倍。这是因为血管老化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1.5:1),但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发病风险会快速追赶男性。

(二)遗传与家族史

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脑梗死病史,本人发病风险会增加2-3倍。这可能与家族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遗传易感性有关,也与共同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相关。但遗传并非“宿命”,通过后天干预可显著降低风险。

二、可控的“后天祸根”

(一)“三高”:最主要的“元凶”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冲击血管内皮,使血管壁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压越高(尤其是收缩压>160mmHg)、波动越大,脑梗死风险越高。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脑梗死风险是正常人的4-5倍。

2、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因素。它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引发血栓,堵塞脑血管。LDL-C每降低1mmol/L,脑梗死风险可降低21%。

3、糖尿病:高血糖会损伤全身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脑梗死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

(二)不良生活习惯:加速血管“老化”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吸烟者脑梗死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戒烟2年后风险可降低30%。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还会诱发心房颤动(一种心律失常),增加血栓脱落引发脑梗死的风险。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发病风险会翻倍。

3、饮食失衡:高盐(每日>5g)、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高血压、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会减少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削弱血管保护能力。

4、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使血流速度减慢,血栓易形成。每周运动不足150分钟的人,脑梗死风险比规律运动者高25%。

(三)基础疾病:隐藏的“危险信号”

1、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不规则颤动,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可引发脑梗死。房颤患者脑梗死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梗死面积更大、预后更差。

2、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是向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其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管腔狭窄,若斑块脱落还会直接堵塞脑血管。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每年脑梗死风险达10%-15%。

3、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体重指数(BMI)>28的肥胖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因素协同作用,会使脑梗死风险增加3倍以上。

三、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时打鼾、呼吸暂停的人群,夜间血氧反复下降会导致血压波动、血管内皮损伤,脑梗死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

(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是一种代谢异常,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时,脑梗死风险增加50%,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可降低其水平。

(三)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痉挛,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多数因素可防可控。与其发病后被动治疗,不如主动出击,远离这些“做梗”的危险因素,才能守护脑血管健康,降低脑梗死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