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症状隐匿,但一旦进展到中晚期,肺功能损伤往往不可逆。据统计,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超1亿,其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公众健康。面对这一难题,中医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核心,结合千年经验与现代研究,为慢阻肺的防治提供了独特方案。
认识慢阻肺:肺气失宣的病理本质
中医视慢阻肺为“肺胀”、“喘证”,其核心病理在于“肺气失宣”。肺主气司呼吸,若外感风邪寒毒、粉尘燥热,或内因脾虚生痰、肾亏气弱,均会导致肺的宣发(向上外布散气机)与肃降(向下内收敛气机)功能失衡。肺气壅塞,气道受阻,津液凝聚为痰,血行不畅成瘀,痰瘀互结形成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病理状态引发咳嗽、气短、痰多等症状,并逐步损伤肺络,造成肺泡弹性下降、残气量增加。中医强调整体观,肺气失宣常伴脾肾两虚,形成“上实下虚”的复杂病机,这正是慢阻肺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的深层原因。
辨证施治:分阶段精准干预
中医治疗慢阻肺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根据病情阶段和个体差异制定方案。
1.急性加重期:祛邪为主
此阶段以咳嗽、咳痰加重和呼吸困难为特征。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针对性干预。
风寒袭肺型:恶寒发热、痰稀白,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宣肺散寒;
痰热壅肺型:痰黄黏稠、口干苦,选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
外寒内饮型:恶寒伴喉中痰鸣,以小青龙汤疏风散寒、温肺化饮。
外治法如针刺肺俞、膻中穴可松弛支气管,改善通气。
2.稳定期:扶正固本
此阶段重在调理脏腑,预防复发。
肺脾气虚型:动则气喘、乏力,用玉屏风散或参苓白术丸健脾益气;
肺肾两虚型:喘息伴夜尿频多,以生脉饮或金匮肾气丸补肺益肾;
气阴两虚型:咳嗽无力、神疲,以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
同时,中医提倡肺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太极拳等,增强膈肌收缩力,改善肺功能。
内外兼修:非药物疗法的独特优势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可多维度缓解症状。
针灸与拔罐:刺激肺俞、定喘等穴位,疏通经络气血,减轻气道痉挛;
穴位贴敷:三伏天贴敷天突、膻中穴,利用温阳药物(如白芥子、细辛)驱寒扶正,减少冬季发作;
中药熏蒸:以半夏、川贝等药物蒸汽润肺化痰,直接作用于呼吸道。
治未病:防胜于治的智慧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针对高危人群(如吸烟者、粉尘接触者)提出以下建议:
戒烟避秽:减少烟雾、粉尘吸入,改善厨房通风;
饮食调护:多食百合、山药、雪梨等润肺食材,少食辛辣油腻;
呼吸锻炼:每日练习缩唇呼吸或“六字诀”气功,增强呼吸肌耐力。
现代研究:传统疗法的科学验证
近年研究证实,中药复方在调节免疫、抗炎和改善肺结构方面有明确机制。
免疫调节:黄芪注射液可提升淋巴细胞活性,玉屏风散能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
抗炎作用:穿琥宁注射液降低痰中炎性因子(如IL-8、TNF-α),减轻气道损伤;
改善肺循环:肺康方通过调节内皮素表达,可降低肺动脉高压,延缓肺血管重塑。
综合管理:身心同治的整体观
中医不仅关注生理症状,还重视情志与环境的调和。
情志调摄:避免过度悲忧,通过唱歌、朗读宣发肺气;
环境适应:冬季艾灸足三里、大椎穴,增强抗寒能力;
运动养生: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调和气血,提升体质。
慢阻肺的防治是一场“马拉松”,需长期综合管理。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结合药物、外治、康复和预防,形成多维度干预体系。通过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患者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提升生活质量,打破“沉默杀手”的桎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肺护肺,从此刻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