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孩子心脏的隐形杀手

川崎病:孩子心脏的隐形杀手
作者:阴悦   单位: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68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全身血管炎,最常侵犯冠状动脉,它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如果不能在早期得到规范治疗,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甚至心肌梗死。由于早期症状与常见感染相似,容易被忽视且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家长和临床医生对川崎病的警惕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脏健康。

一、识别川崎病:警惕早期症状信号

川崎病的确切病因没有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与感染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遗传易感性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疾病早期最典型的表现是持续高热,通常体温超过39℃并持续5天以上,使用退烧药效果不明显,伴随高热,患儿还可能出现双眼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嘴唇发红干裂、舌面乳头肿大呈“草莓舌”及颈部单侧淋巴结肿大(直径≥1.5厘米)等症状。部分患儿同时会有四肢末端红肿、手足硬肿或指端膜样脱皮等表现,这些体征在病程中后期更加明显,若在早期被忽视会延误诊治时机。这些表现通常分阶段出现,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部分患儿的症状不典型,被称为“不完全型川崎病”,虽然症状数量不足,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血液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心脏超声可见冠状动脉早期改变,如果此时误认为是普通病毒感染而延迟治疗,冠状动脉受损风险会明显增加,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并伴有上述症状中的任意两到三项时,就应尽快就医,由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进行血常规、炎症指标或心脏彩超等检查。早期识别是阻止病情进展、降低心脏并发症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二、心脏威胁:川崎病与冠状动脉损伤

川崎病被称为“孩子心脏的隐形杀手”就在于它对冠状动脉的破坏性,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让血管壁变得脆弱,出现局部扩张甚至形成动脉瘤。一旦动脉瘤内血液流速减慢,就容易形成血栓,且阻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大约有20%–25%会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在儿童期发生致命性心脏事件,规范治疗可把这一比例降至5%以下。冠状动脉损伤在急性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孩子不会直接表现出胸痛或呼吸困难,但这种隐性威胁会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显现。有些患儿在康复期出现运动后乏力或心慌等情况,检查才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心脏超声是监测冠状动脉情况的主要手段,必要时可辅以心脏CT或MRI进行更精细的血管成像,川崎病对心脏的损伤可能是长期的,即使病情缓解也需定期复查,便于在病变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三、防治关键:规范治疗与长期管理

确诊川崎病后应尽快在发病10天内启动规范治疗,这是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关键时间节点,标准方案是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口服阿司匹林。IVIG能迅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管损伤风险;阿司匹林在急性期用于抗炎、退热,随后以小剂量长期服用,起到抗血小板或预防血栓的作用。对于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考虑加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进一步控制炎症,治疗结束后所有患儿都应根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制订随访计划。无冠状动脉异常的患儿一般在数月后即可减少复查频率;存在扩张或动脉瘤的患儿则需长期、甚至终身随访,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并限制剧烈运动以降低心脏负担。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孩子有无胸痛、气促或活动耐量下降等不适,一旦出现就要立即就医。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且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帮助维持良好的血管健康,借助规范治疗,大多数患儿都能恢复正常生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以及长期坚持。

川崎病并不罕见,但其危险性通常被低估,它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更可能成为儿童时期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做到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长期随访,能最大限度减少冠状动脉损伤,守护孩子的心脏健康。家长的细心观察和医生的科学干预是抵御这一“隐形杀手”的双重保障,让更多人认识并重视川崎病,是减少其危害的根本途径。

2025-08-20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