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关节置换这些骨科手术后,很多人会纠结:“该喝大骨汤补补吗?什么时候能下地走路?伤口疼得睡不着怎么办?”其实,骨科术后恢复有章可循,饮食、运动、疼痛管理这三件事做好了,就能少受罪、恢复快。今天就讲讲其中的门道,患者和家属一看就懂。
饮食:别迷信“大骨汤”,这样吃更助愈合
1. 术后前1-2周:清淡好消化,别给肠胃“添堵”
刚做完手术,伤口还在肿胀,肠胃功能也比较弱,这时候要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主食选小米粥、烂面条、山药粥;蔬菜吃胡萝卜、菠菜、芹菜;暂时别碰肥肉、辣椒、油炸食品(比如油条、炸鸡),这些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让伤口更肿。
2. 伤口消肿后:多吃“长骨头”的关键营养
术后2周后,伤口开始愈合,需要重点补充蛋白质和钙:蛋白质:鸡蛋(每天1~2个,水煮或蒸蛋羹最好)、牛奶(每天300-500毫升,喝不惯纯奶可以换成酸奶)、瘦肉(牛肉、猪瘦肉剁成末,煮进粥里)、鱼虾(清蒸鲈鱼、虾,刺少好消化)。蛋白质就像“建筑材料”,能帮伤口长好、肌肉恢复。钙和维生素:豆腐、绿叶菜含钙多;猕猴桃、橙子、西兰花含维生素C,能促进钙吸收。晒太阳也能帮身体合成维生素D,每天晒15分钟太阳(别暴晒),比吃补品更天然。
3. 吃饭要注意“定时定量”
每天按时吃三餐,别饥一顿饱一顿(肠胃紊乱会影响营养吸收);每顿吃到七八分饱就行,别暴饮暴食(吃太多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长胖,增加关节负担)。提醒:别迷信偏方,比如喝大骨汤(补钙效果差,还可能让血脂升高)、吃太多钙片(过量会引起便秘,甚至影响骨骼愈合)。正常吃饭和适量蛋奶,营养就够了。
运动:从“躺着动”到“走路练”,循序渐进是关键
1. 术后1-2周:在床上“小范围活动”,防血栓
这时候伤口还没长牢,主要做“不动骨头动肌肉”的训练:踝泵运动:躺着勾脚尖(让脚背往回勾),再伸脚尖(让脚背往下压),每个动作保持5秒,每天做3-4组,每组20次。这个动作能促进腿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致命,千万别忽视)。肌肉收缩:比如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绷紧5秒再放松,每天做100次,防止肌肉萎缩(很多人术后腿变细,就是因为肌肉没活动)。关节被动活动:如果是膝盖、肩膀手术,家人或康复师会帮着轻轻活动关节(比如慢慢弯腿、抬胳膊),每次10分钟,避免关节粘连。
2. 术后2周-6周:慢慢增加“主动运动”,练力量
伤口不那么疼了,可以自己主动活动,增强肌肉力量:直腿抬高:躺着把腿伸直,慢慢抬到离床面30厘米,保持3秒再放下,每天3组,每组10次。侧抬腿:侧身躺着,上面的腿慢慢抬起来(别弯曲),保持3秒放下,练臀部和大腿外侧肌肉(适合髋关节术后)。关节主动活动:自己慢慢弯腿、抬手,比如膝盖手术的人,试着自己弯腿到能忍受的程度,每天进步一点点。
3. 术后6周后:练“功能性动作”,回归生活
骨头长得比较结实了,可以开始练走路、上下楼梯等日常动作:先用拐杖或助行器(医生允许的话),慢慢走路,每天走5~10分钟,适应后再增加时间;上下楼梯时,“好腿先上,坏腿先下”(比如右腿手术,上楼梯时左腿先迈,下楼梯时右腿先迈,减轻受伤腿的负担);还可以练平衡(比如单脚站,扶着墙慢慢练)、协调性(比如慢慢系鞋带、拿东西),为回归正常生活做准备。注意:运动时如果伤口疼得厉害、肿胀加重,就停下来休息,别硬撑;动作要慢,姿势要对。
疼痛管理:别硬扛也别依赖药,科学止痛更舒服
1. 吃药:遵医嘱用,别自己加量或停药
轻度疼痛可以吃非甾体抗炎药,既能止痛又能消炎,饭后吃(减少对胃的刺激);疼得厉害时,医生可能会开强效止痛药,但这类药不能多吃,需要根据医生要求的剂量和时间吃,不疼了可以慢慢减量。
2. 冰敷和热敷:分阶段用,效果翻倍
术后前3天:伤口肿胀明显,用冰袋(裹上毛巾,别直接贴皮肤)敷15~20分钟,每天3~4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低温能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术后3天以后:肿胀消了,改用热敷(热水袋或热毛巾),促进血液循环,帮伤口恢复(温度别太高,感觉温热就行,避免烫伤)。
3. 休息和抬高:简单却有效的“止痛法”
尽量别让受伤的地方受力(比如腿手术就别踩地,手手术就别拎东西);躺着时把受伤的地方垫高(比如腿下垫个枕头,让脚比心脏高),能减轻肿胀,从而缓解疼痛。
4. 其他小技巧
听音乐、看轻松的视频(转移注意力,疼痛感会减轻);深呼吸(慢慢吸气4秒,呼气6秒,放松身体,缓解紧张性疼痛);如果伤口红、肿、发烫,或者疼得突然加重,可能是感染,赶紧告诉医生。
不管是饮食、运动还是止痛,核心都是“循序渐进”。别羡慕别人恢复快(每个人伤情、体质不一样),也别因为暂时没进步就着急。按医生的指导,每天吃好、练对、疼得轻,伤口就会慢慢长好,关节和肌肉也会逐渐恢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