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康复期护理:从伤口管理到功能恢复指南

手外伤康复期护理:从伤口管理到功能恢复指南
作者:何雪梅   单位: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
1376

手是人类与外界交互的重要器官,承担着抓握、书写、操作等众多精细动作。然而,工作中的机械损伤、生活中的意外割伤等,都可能导致手外伤。手外伤后的康复期护理,是帮助患者从伤口愈合走向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科学、系统的护理不仅能加速伤口愈合,还能最大程度减少手部功能障碍,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手外伤康复期护理的各个要点。

伤口管理:筑牢康复基础

1.清洁与消毒规范

手外伤后的伤口极易感染,保持伤口清洁是首要任务。初期,医护人员会使用生理盐水、碘伏等对伤口进行彻底冲洗和消毒。在家中护理时,家属需遵循医嘱,每日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碘伏,以伤口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避免来回涂抹造成二次污染。若伤口出现渗液、渗血,要及时更换无菌敷料,保持伤口干燥。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康复期需密切关注伤口变化。正常愈合的伤口,红肿会逐渐消退,疼痛减轻。若发现伤口周围红肿加剧、发热,或出现脓性分泌物、异味,可能是感染迹象,应立即就医。此外,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瘙痒,患者切勿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

3.特殊伤口的处理

对于缝合伤口,要避免拉扯缝线,防止伤口裂开。若缝线处有少量血痂,不要强行剥离,待其自然脱落。而对于开放性较大的伤口,可能需要定期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

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1.早期被动活动训练

在手外伤后的早期,当伤口初步稳定,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时,即可开始被动活动训练。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轻柔地活动受伤手指的关节,包括屈伸、旋转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每天进行3~4组。此阶段训练旨在防止关节僵硬,保持关节活动度。

2.中期主动功能训练

随着伤口愈合,进入中期康复阶段,患者需进行主动功能训练。从简单的抓握练习开始,如抓握海绵球、握力器等,逐渐增加阻力。还可以进行捡豆子、捏纽扣等精细动作训练,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以不引起伤口疼痛和不适为宜。

3.后期强化与日常生活训练

康复后期,重点在于强化手部力量和恢复日常生活功能。通过提重物、拧瓶盖等训练,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写字等,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进一步提升手部功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饮食与心理护理:助力身心康复

1.营养均衡饮食

手外伤康复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患者应多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伤口愈合,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此外,适量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对骨骼和软组织修复也有积极作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伤口炎症反应。

2.积极心理调适

手外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当功能恢复不理想时。患者要正确认识康复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保持乐观心态。家属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预防并发症与定期复查

在康复期,要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除了坚持康复训练,还可以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同时,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结语

手外伤康复期护理是一项细致且长期的工作,从伤口管理的严谨规范,到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再到饮食心理的全面呵护,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只有做好全方位的护理,才能让患者的手部在经历创伤后,重新焕发生机,恢复正常功能。希望这份护理指南能为手外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效帮助,助力患者早日康复,重返正常生活。

2025-07-0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