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通路是“生命线” 护理细节要知道

血透通路是“生命线” 护理细节要知道
作者:曾珂   单位:雅安市中医医院
52

血液透析患者平均每周要在透析机上“换血”三到四次,而能够让血液快速、稳定流出和回流体内的管道,就是所谓的血透通路。它可能是一条自体动静脉内瘘、一段人工血管,或一根中心静脉导管。不论形式如何,其共同的使命都是在 4 小时左右的透析过程中承受 200~300 mL/min 的高流速。如果通路受损,透析将被迫中断,毒素与水分滞留体内,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认识并落实通路护理,是每一位透析患者与家属必须掌握的“保命技能”。

认识血透通路的重要性

动静脉内瘘(AVF)需要将前臂静脉与动脉外科缝合,成熟后可用十年以上;人工血管移植(AVG)用一截人造管连接动静脉,2~3 周即可使用,但血栓风险较高;中心静脉导管(CVC)置于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随置随用,感染率却最高。不同通路有各自“脾气”——AVF怕压、AVG怕堵、CVC怕脏。只有因“材”施护,才能把并发症扼杀在萌芽。对患者来说,通路不是一次手术就万事大吉,而是一场贯穿全程的长跑:从术后第一天的消肿,到日复一日的穿刺,再到突发情况的自救,每一步都决定着通路寿命,也决定着透析质量和生命长度。

日常观察三步骤

要想让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坚持“看、触、听”三步骤。第一步“看”:每天早晚照镜子,观察瘘管皮肤有无红肿热痛、针眼是否渗血、导管出口敷料是否湿透或松动。第二步“触”:用指腹轻触瘘管全程,正常应感到连续而柔和的震颤;若震颤减弱、改为强烈跳动或突然消失,极可能提示血栓或狭窄。第三步“听”:用听诊器贴在瘘管上,听到持续低沉的杂音为佳;如果声音尖锐、断续或变弱,应尽快联系医护。三分钟的习惯能将 80% 以上的狭窄、血栓、感染初期信号捕捉出来,比等到透析机报警要早得多。

透析前中后关键护理要点

透析当天的细节决定通路是否受伤。透析前,要用 0.5% 氯己定或 2% 碘伏对穿刺点反复消毒至少三遍,并且遵循“旋转穿刺”原则:每次针眼与上次错开 1 cm 以上,以免形成动脉瘤。透析中,护士需每 30 分钟记录静脉压和血流量,压力突然升高往往意味着瘘口狭窄或针位偏移;患者也要随时提示护士手臂麻木、针眼渗血等感受。透析结束后,拔针后指压止血时间以 5–10 分钟为宜,时间过长易压塌瘘管,过短则易血肿;CVC 必须用规定浓度的肝素或枸橼酸锁口,并重新更换无菌敷料。任何“用力揉按”“自行加压止血半小时”的做法都可能造成闭塞或皮下血肿,应当坚决避免。

常见并发症的信号与紧急处理

血栓是瘘管头号杀手,表现为震颤消失、透析机静脉压飙升;此时及时就医,可通过溶栓或球囊扩张挽救通路。感染常见于 CVC 与老旧瘘管,局部红热或发热寒战都是警报,应立即取血培养并启动抗生素。动脉瘤源于长期在同一点穿刺,皮肤变薄发亮、鼓包增大,一旦破裂将大出血;发现后需暂停原位穿刺,必要时手术修补或重建通路。若出现难以止血的持续渗血,应立即平躺抬高患侧手臂,用干净纱布加压,再送医缝合或介入止血,切勿自行拆纱反复查看。掌握这些处理原则,关键时刻可以“抢”回一条通路,甚至一条命。

总结

血透通路之于透析患者,意义堪比冠状动脉。建立通路是关键第一步,而漫长的护理才是真正的考验。每天坚持“看、触、听”的自查,严格执行透析前中后操作规范,牢记不同通路的专属禁忌,并对血栓、感染、动脉瘤等危险信号保持高度警觉,就能让这条珍贵的生命线持久畅通。护理不是护士的独角戏,更需要患者与家属融入日常、形成习惯。唯有医护、患者和家属三方合力,才能在与尿毒症的马拉松赛道上,为生命赢得更长久的清明与安稳。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