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钳夹术:不开胸的“修门”技术

二尖瓣钳夹术:不开胸的“修门”技术
作者:陈莲   单位:绵阳四〇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43

心脏,这颗人体的“生命引擎”,日夜不息地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保障生命的持续运转。而二尖瓣,作为心脏内部精密构造的重要一环,对心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二尖瓣出现故障,二尖瓣钳夹术这一创新技术便会登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尖瓣:心脏的“单向阀门”

心脏内有四个瓣膜,二尖瓣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由两片瓣叶组成。它如同一个精巧的单向阀门,在心脏舒张时打开,让血液从左心房顺畅流入左心室;在心脏收缩时关闭,防止血液逆流回左心房,确保血液循环朝着正确方向进行。二尖瓣的正常工作对维持心脏高效泵血功能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病变,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运作。

二尖瓣反流:“阀门”关闭不严

二尖瓣反流是常见的二尖瓣病变,指在心脏收缩期,本应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的血液,部分通过二尖瓣反流回左心房。这就好比家里的门没关紧,风一吹就会漏风。长期二尖瓣反流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左心房和左心室逐渐扩大,心脏功能受损,进而引发心慌、气短、乏力、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多样,包括瓣叶病变、瓣环扩大、腱索或乳头肌功能障碍等,老年人因瓣膜退行性变,发病率相对较高。

传统手术:开胸“大修”

过去,对于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手术,包括二尖瓣修复术和二尖瓣置换术。外科开胸手术需切开胸骨,建立体外循环,使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医生在直视下对病变二尖瓣进行修复或置换。这种手术虽能有效治疗二尖瓣反流,但创伤大,手术切口长,出血多,术后恢复慢,患者需承受较大痛苦。尤其对于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耐受性差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许多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

二尖瓣钳夹术:微创“巧修”

二尖瓣钳夹术,全称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为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该技术无需开胸,仅需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将特制的二尖瓣钳夹器沿血管送至心脏二尖瓣部位。在超声等影像设备实时引导下,医生操作钳夹器,将二尖瓣反流严重部位的前后叶夹住,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为小的双孔,从而减少反流,改善心脏功能。形象地说,就像是用一把“小夹子”把关闭不严的二尖瓣“修好了”。

二尖瓣钳夹术的优势

1.创伤小:无需开胸,避免了传统手术对胸廓完整性的破坏,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患者疼痛轻,身体恢复快。

2.安全性高:术中无需体外循环,避免了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降低了手术风险,尤其适合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患者。

3.恢复快:患者术后恢复周期明显缩短,一般术后2-3天即可下床活动,3-5天便可出院,能较快回归正常生活,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4.保留自身瓣膜:该手术在修复二尖瓣反流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患者自身瓣膜,减少了因瓣膜置换带来的长期抗凝等问题,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适应人群与手术评估

二尖瓣钳夹术并非适用于所有二尖瓣反流患者,主要适用于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尤其是高龄、外科手术高危风险患者,如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主动脉严重钙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前,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包括二尖瓣反流病因、反流程度、瓣膜结构及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该手术,以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前景展望

二尖瓣钳夹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微创治疗技术,为二尖瓣反流患者,尤其是那些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望帮助更多二尖瓣反流患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获健康生活。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