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狼疮患者 定期查自身抗体很重要

干燥综合征、狼疮患者 定期查自身抗体很重要
作者:​李溶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检验科
359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图谱”中,干燥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如同两颗“棘手的暗星”,困扰着无数患者。这两类疾病不仅病程漫长,还容易累及多器官、多系统。而定期检测自身抗体,正是照亮患者诊疗之路的关键“灯塔”,其重要性值得每一位患者深入了解。

免疫系统“叛变”:自身抗体从何而来

人体的免疫系统本是守护健康的“精锐部队”,能够精准识别外来病原体并发动攻击。但在干燥综合征和狼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发生“叛变”,将自身组织误判为“敌人”,进而产生攻击自身细胞和组织的“武器”——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如同“内奸”,随着血液循环游走全身,与体内正常的细胞、组织结合,激活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发生。

以狼疮为例,抗双链DNA抗体能与体内的双链DN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皮肤、关节等部位,引发肾炎、皮疹、关节炎等症状;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会专门“盯上”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导致腺体功能受损,出现口干、眼干、猖獗龋齿等典型表现。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正是疾病症状产生的根源。

诊断“金钥匙”:自身抗体助力疾病确诊

当患者出现反复口干、眼干、关节疼痛、面部红斑等症状时,自身抗体检测往往是确诊疾病的关键一步。抗核抗体(ANA)作为自身免疫病的“初筛指标”,若检测结果呈阳性,便如同亮起“信号灯”,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进一步排查。

对于狼疮的诊断,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具有极高的特异性。若患者同时出现面部红斑、蛋白尿等症状,且这两种抗体呈阳性,基本可以明确狼疮的诊断。而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中,抗SSA、抗SSB抗体阳性率较高,结合患者的眼干、口干等症状及相关检查,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部分自身抗体还能帮助区分疾病亚型,例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方向。

病情“晴雨表”:动态监测,把握疾病变化

干燥综合征和狼疮的病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像“潮汐”般起伏不定。定期检测自身抗体,能够及时捕捉疾病的“动态信号”。当疾病处于活动期时,自身抗体水平往往会明显升高;随着治疗推进、病情缓解,抗体水平则会逐渐下降。

例如,狼疮患者在病情复发初期,抗双链DNA抗体滴度可能会突然上升,此时及时检测到这一变化,医生就能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增加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将疾病“火苗”扑灭在萌芽状态。反之,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未定期检测抗体,等到患者出现明显的器官损伤症状时才发现病情复发,不仅治疗难度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也可能难以逆转。同时,通过监测自身抗体,医生还能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若抗体水平持续不降,意味着现有治疗可能需要优化调整。

风险“预警器”:提前防范并发症

除了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自身抗体检测还能充当并发症的“预警器”。部分自身抗体与特定并发症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这些抗体,医生可以提前预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在狼疮患者群体中,抗磷脂抗体阳性者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等抗磷脂综合征相关并发症。通过定期检测抗磷脂抗体,一旦发现阳性,医生可及时为患者开具抗凝药物,降低血栓发生风险;干燥综合征患者若抗SSA抗体阳性,其胎儿发生新生儿狼疮的风险会增加,此类患者在孕期就需要加强监测与干预。提前发现风险、提前干预,能够显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医患“连心桥”:定期检测助力个性化诊疗

定期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是医患之间良好沟通与协作的重要体现。检测结果为医生提供了客观、量化的疾病信息,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而言,关注自身抗体的变化,也能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积极参与疾病管理。

干燥综合征和狼疮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定期检测自身抗体如同患者手中的“健康地图”,能够帮助患者和医生清晰掌握疾病的“走向”。每一位患者都应重视自身抗体检测,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与医生携手对抗疾病,在漫长的治疗之路上争取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