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为重症患者打造“无菌屏障”

家庭护理为重症患者打造“无菌屏障”
作者:​陈晓凤   单位:资阳市中医医院
171

在重症患者的家庭护理中,阻断感染链、构建有效的“无菌屏障”是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康复的关键环节。重症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力低下,更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家庭护理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感染预防知识,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认识家庭感染链:感染如何“趁虚而入”

1.病菌来源:患者痰液、尿液等分泌物,未彻底消毒的导管、敷料,以及护理者携带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可能成为感染源。

2.传播途径:72%的感染源于接触传播(如未洗手触碰伤口),咳嗽飞沫、共用毛巾、餐具等也会导致病菌扩散。

3.易感人群:患者因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肤黏膜保护力仅为健康人的1/3,极易被病菌侵袭。

个人防护装备的规范使用

接触患者前,须按标准穿戴防护装备。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处理分泌物时必戴无菌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手消毒;患者有开放性感染时,加穿一次性隔离衣。穿戴要贴合紧密、无缝隙,使用后的防护装备按医疗废物规范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规范洗手程序,筑牢基础防线

洗手是预防感染最基础有效的方法。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感染性物质后、进食前、如厕后等关键时刻,必须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全程不少于15秒,重点清洁指缝、甲缘,确保双手洁净。

给家“分区”,切断传播路径

(一)空间分区管理

1.清洁区:含患者卧室和药品存放处,每日湿式清扫,配备带HEPA滤网和紫外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无菌与清洁物品分层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2.污染区:含卫生间和医疗废物暂存点,使用带盖医疗垃圾桶(内套双层黄色垃圾袋),医疗废物每日密封清运;便盆等专用器具用后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3.缓冲区:设在卧室入口,配置手消毒站(75%酒精免洗凝胶、无菌擦手巾),人员进出清洁区必须执行手卫生。

(二)精准消毒方案

1.高频接触表面:门把手、床头柜等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2.电子设备:手机、遥控器等每日用75%酒精棉片螺旋式擦拭1次。

3.织物与空气管理:患者床单、衣物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2次,污染后立即更换。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雾霾天气启用空气净化器,将PM2.5控制在75μg/m³以下。透析患者需特别注意导管周围区域的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

防止交叉感染,细节决定成败

家庭护理中,防止交叉感染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避免在患者与家属间传递物品时造成污染,使用一次性用品或严格消毒后的可重复使用物品。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用专用容器收集,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处理。此外,要教育家属和访客遵守感染预防规定,如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探视时佩戴口罩和手套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性产生

了解抗生素知识,坚决避免患者或家属自行购买、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易导致细菌耐药,增加治疗难度。发现感染迹象及时送医,由医生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向家属宣教感染预防知识,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同时,给予足够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恐惧情绪,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特殊情况处理预案

针对患者突然发热、伤口感染等特殊情况,提前制定预案。了解附近医疗机构地址和急救电话,确保紧急时能迅速送医。储备体温计、消毒棉球、创可贴等常用急救药品和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结语

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漫长,家庭护理中的每一个无菌细节,都是守护患者健康的重要基石。通过科学构建环境、操作、人员三道屏障,阻断感染链的每一个可能环节,才能让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更安全、更顺利地走向康复。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