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采集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标本采集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作者:​刘超   单位:高碑店市医院
162

标本采集是医学检验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但常被忽视,易因操作差异导致“同一标本,结果大相径庭”的诊断误差。

采集时间与生理状态的“时间密码”

临床检验需注意生理因素影响:①生理节律:如皮质醇、TSH昼夜波动,下午采样可能误判甲亢;②空腹状态:血脂血糖需8-12小时空腹,过长或过短致结果失真;③运动情绪:剧烈运动升CK/LDH,紧张升白细胞/血糖,需静息采样。

患者准备与个体差异的“细节陷阱”

1.药物干扰的“双重面孔”

某些药物可能直接影响指标(如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会升高FT4),或通过代谢影响结果(如利尿剂导致血钾降低)。但停药可能危及患者安全,需在检验申请单中明确用药史,由医生综合判断。

2.特殊人群的“定制化采集”

新生儿血标本易受出生天数、喂养方式影响;孕妇的铁蛋白、碱性磷酸酶因生理变化需参考孕期特异性参考范围;透析患者则需在透析前后分别采样,避免血液稀释效应。

3.采血体位的“微妙差异”

静脉采血时,坐位与卧位的血浆容量差异可达10%-15%。长期卧床患者若突然坐起采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假性升高,需保持体位一致以减少误差。

采集部位与方法的“技术门槛”

1.止血带使用的“时间红线”

止血带捆扎超过1分钟可能引起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血钾、乳酸升高。正确操作是“一扎即抽”,捆扎时间控制在30秒内,且避免反复拍打采血部位。

2.采血顺序的“隐形规则”

多管采血时,若顺序颠倒(如先抽抗凝管再抽血清管),可能因添加剂残留污染后续标本。国际标准推荐“血培养瓶→凝血管→血清管→肝素管→EDTA管”的顺序,国内部分实验室已据此规范。

3.尿液采集的“中段尿原则”

尿标本若混入前段尿(含尿道口细菌)或后段尿(含膀胱沉淀物),可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细菌计数假性升高。正确方法是弃去前段,收集中段尿于无菌容器,且女性需避开月经期。

标本容器与抗凝剂的“精准匹配”

1.抗凝剂类型的“专属适配”

不同检测项目需特定抗凝剂:EDTA用于血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肝素用于血气分析(避免凝血激活),枸橼酸钠用于凝血功能检测(通过结合钙离子阻止凝血)。若误用抗凝剂,可能导致结果无法报告或严重偏差。

2.标本量的“容量警戒线”

抗凝管需达到“1:9”比例(抗凝剂:血=1:9),血量不足会导致抗凝剂相对过量,影响检测结果;血量过多则因抗凝剂相对不足而可能引发凝血。采血时需确保管内真空度,避免人为调整血量。

标本处理与保存的“温度与时间赛跑”

1.分离前保存的“黄金时间”

全血标本若未及时离心,细胞代谢会持续消耗葡萄糖、释放钾离子,导致血糖降低、血钾升高。推荐采血后2小时内离心(血清管可延长至4小时),若无法及时处理需置于4℃保存。

2.特殊项目的“低温依赖”

激素类(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酶类(如肌酸激酶同工酶)需-20℃冷冻保存;而胆红素、补体等成分在反复冻融后会降解,需分装后单次使用。

运输与交接的“最后一公里”

1.运输条件的“动态监控”

血气分析标本需严格隔绝空气,运输时需置于冰水混合物(0-4℃);而低温敏感项目(如冷球蛋白)则需37℃保温运输。现代实验室已采用物联网温控箱,实时监测温度波动。

2.交接信息的“完整传递”

标本标签需包含患者姓名、ID号、采集时间、检测项目等核心信息。若标签脱落或信息错误,可能导致标本拒收或结果误报,尤其在大规模筛查中易发。

标本采集是检验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影响因素涵盖生理、操作、保存、运输全链条。需医患配合、规范操作、完善质控,确保结果可靠,助力临床决策。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