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血管是维持透析治疗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居家对内瘘血管进行正确的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观察要点
1.视诊观察
患者或家属每天要仔细观察内瘘血管及周围皮肤的情况。查看内瘘血管是否充盈、饱满且有弹性,正常情况下,内瘘血管应呈现明显的扩张状态,血管走行清晰。同时,要注意观察造瘘侧肢体有无肿胀、瘀斑、破溃或皮疹等异常表现。如果发现震颤或杂音消失或显著减弱、血管瘪陷、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可能是内瘘血管出现了问题,如血栓形成、狭窄、感染等,需及时警惕。
2.触诊检查
用手指轻触内瘘血管及造口处,正常情况下能感受到轻微震颤,这种震颤被称为“猫颤”,是内瘘血管通畅的重要标志。可每日进行多次触诊,例如晨起、睡前等时段,每次触诊时将2~3个手指指腹放在内瘘吻合口处,感受血管震颤是否存在。若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信号,应立即就医。
3.听诊判断
将造瘘侧肢体贴近耳边,或使用听诊器从吻合口沿血管上移,仔细听血液流动的声音,正常情况下可听到粗糙吹风样血管杂音,即“呼呼”声。若杂音变弱、音调变高或消失,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这可能是内瘘血管出现狭窄或血栓的迹象。
4.举臂试验
缓慢抬高内瘘侧肢体,观察血管是否在抬臂后迅速塌陷;再缓慢放下肢体,观察血管是否在放下后迅速恢复充盈。正常情况下,血管应迅速随肢体动作变化。若抬臂后血管塌陷延迟或放下后充盈延迟,可能提示内瘘血管功能异常(如狭窄)。
居家护理措施
1.保持清洁
透析前后更要特别注意手部卫生,透析前要洗手,确保内瘘部位清洁,防止感染;透析后也要及时清洁内瘘周围皮肤,保持干燥。
2.避免压迫
衣着上要选择宽松的衣物,避免穿袖口窄、紧的衣服,以免压迫内瘘血管。睡觉时,要避免侧卧压迫瘘侧手臂,建议平躺或让瘘侧肢体自然放于身体一侧,也可使用保暖袖套保护内瘘侧肢体,防止受压、受凉。
3.预防感染
透析后24小时内,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穿刺点需用无菌敷料覆盖至少24小时,或直至穿刺点完全干燥、闭合、无渗血渗液。若穿刺处发生血肿,可压迫止血,并在血肿发生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避免冻伤);48小时以后,如血肿稳定无扩大,可改用温热敷,配合喜疗妥按摩消肿。
4.合理使用内瘘
内瘘侧肢体不能用于测血压、输液、静脉注射、抽血等操作,避免损伤血管。同时,要避免过度使用内瘘,应在造瘘两个月后,在内瘘可扪及震颤、搏动良好且充盈的状态下,方可使用。在透析过程中活动时,要预防穿刺针刺破血管,引起皮下出血或血肿的发生。透析拔针后,加压止血至少10~15分钟,停止压迫时应缓慢减压,并避免内瘘侧上肢曲臂或向内瘘侧翻身下床,以免内瘘血管内压力突增造成出血。
生活习惯调整
1.饮食管理
患者要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多吃新鲜蔬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同时,透析病人需控制水分摄入,以避免水肿和心脏负担。还要保证营养摄入均衡,避免高钾、高磷食物,预防电解质紊乱。
2.血压管理
血液透析期间需注意血压控制,避免血压过低导致内瘘产生血栓现象。同时,血压过高也可能对内瘘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保持稳定的血压水平。患者每日要自我监测血压,控制水分过多摄入,透析期间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3%~5%,超滤过多容易导致低血压,引起血栓形成。
总结
血液透析后内瘘血管的居家观察与护理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内瘘的成熟和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内瘘的通畅和功能完好,从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