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口臭?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作者:​郑丹梅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
654

口臭看似只是一个小烦恼,却可能成为影响社交和自信心的隐形障碍。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认为这是口腔清洁不到位导致的,但事实上,口臭的根源可能远不止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这种主要寄生在人体胃部的细菌,可能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幕后黑手”。

口臭:不只是没刷牙那么简单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口臭的罪魁祸首是口腔卫生问题。确实,当食物残渣在口腔中发酵,细菌分解产生硫化物时,就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刷牙不彻底、不使用牙线、不定期洗牙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都可能导致口臭。此外,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舌苔过厚等也是常见原因。

然而,医学研究表明,约10%~20%的口臭患者,其根源并不在口腔。这些非口源性口臭可能来自呼吸道(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消化系统(如胃炎、胃溃疡)甚至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疾病)。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正逐渐成为消化系统相关口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潜伏在胃里的臭味制造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主要寄生在胃黏膜中。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细菌也可能是口臭的重要诱因。

产氨机制:幽门螺杆菌含有丰富的尿素酶,能将胃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是口臭的主要成分之一。

硫化物产生:HP感染可导致胃内环境改变,促进某些细菌(如梭杆菌、普雷沃菌)过度生长,这些细菌能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甲硫醇等有臭味的挥发性硫化物。

胃食管反流:HP感染可能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使胃内容物(包括未消化的食物和胃酸)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带来酸臭味。

研究发现,约80%的HP相关口臭患者在根除HP后,口臭症状会明显改善或消失。这充分证明了HP感染与口臭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何判断口臭是否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伴随症状:如果口臭同时伴有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HP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口腔检查无异常:经过口腔科全面检查,排除了龋齿、牙周病、舌苔过厚等口腔问题后,仍持续存在的口臭,需要考虑其他原因。

HP检测阳性。目前常用的HP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口服含碳标记的尿素后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标记物,简便准确。胃镜检查:通过胃黏膜活检进行HP检测,同时可观察胃部病变。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中的HP抗原。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液中的HP抗体(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且伴有上述消化系统症状,则高度提示HP感染可能是口臭的根源。

应对策略:从根源解决口臭问题

一旦确定口臭与HP感染有关,科学的治疗是关键。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或“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

治疗期间应注意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导致治疗失败和细菌耐药。注意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良好口腔卫生:虽然口臭主要源于胃部,但良好的口腔卫生仍能减轻症状。定期复查:治疗后需进行HP复查,确认是否根除成功。

对于暂时无法根除HP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口臭:使用含氯己定、锌离子等成分的漱口水;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避免食用大蒜、洋葱等气味强烈的食物。

口臭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当常规的口腔护理无法解决口臭问题时,不妨考虑HP感染这一潜在原因。通过科学的检测和规范的治疗,大多数HP相关口臭都能得到有效改善。记住,健康的胃才能拥有清新的口气,关注消化系统健康,就是守护你的社交自信和整体健康。(都江堰市幸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糖尿病患者如何实现饮食与体重的双重管控

耿洁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与体重管理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方案是实现双重管控的核心。饮食结构优化需要遵循科学配比原则,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应分别维持在50%~65%、15%~20%、20%~30%。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升糖指数(GI)低于55的碳水化合物,既能提供持续能量,又能避免餐后血糖骤升。蛋白质优先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来源,它们富含必需氨基酸且脂肪含量较低,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和饱腹感。脂肪摄入应侧重橄榄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分餐制是稳定血糖和控制体重的有效策略。将每日总热量拆分为3次主餐和2~3次加餐,避免因饥饿引发的暴饮暴食。例如,早餐可选择燕麦片搭配牛奶和坚果;午餐以糙米饭、清蒸鱼、清炒时蔬为主;晚餐食用荞麦面、豆腐汤和凉拌菜;两餐之间可食用低糖水果或原味酸奶。每餐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进食量,通过固定的进食节奏帮助身体建立稳定的代谢模式。同时,采用“先菜后肉再主食”的进食顺序,先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再食用蛋白质类食物,最后进食主食,能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烹饪方式的选择对饮食热量控制至关重要。建议采用蒸、煮、炖、凉拌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做法。研究显示,油炸食品的脂肪含量较蒸煮食品高出3~5倍,且高温烹饪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将炸鸡替换为烤鸡胸肉,红烧肉改为清蒸鱼,不仅能大幅减少热量摄入,还能保留食材的营养特性。此外,控制调味品的使用,减少盐、糖和酱油的添加,可选择香料、柠檬汁等天然调味料提升风味,在满足口感需求的同时降低钠和糖分摄入。

除饮食调整外,规律运动是体重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每周应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分解脂肪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结合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练习,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础代谢率。运动宜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处于较高水平,既能避免低血糖风险,又有助于消耗多余热量。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和方式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防低血糖。

定期监测和个性化调整是实现长期管理的保障。患者需记录每日饮食内容、运动量及体重变化,每周至少测量一次空腹体重和腰围,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如体重波动异常或血糖控制不佳,应咨询营养师或医生调整饮食方案和运动计划。同时,保持充足睡眠和规律作息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食欲调节失衡和胰岛素抵抗加重。建议每日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

通过科学规划饮食结构、优化烹饪方式、坚持规律运动和定期监测调整,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控制体重并稳定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长期的健康管理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在专业指导下逐步实现饮食与体重的双重优化。

2025-07-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