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一项对身体和心理都具有挑战性的医疗过程,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围手术期低体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你可能会觉得,低体温只是发冷、打哆嗦的问题,不像失血或感染那样危险。然而在手术室里,体温下降不仅会影响麻醉效果、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还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手术室的一场“保温战”早已悄然打响。今天,我们就从临床角度为大家揭示,为什么“保温”如此重要,又该如何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有效预防低体温,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暖暖”地走进手术室,平平安安地走出手术室。
什么是术中低体温?医学上定义:当患者在手术期间核心体温低于36℃时,就属于低体温状态。这种体温下降可能并不剧烈,但对身体的影响却十分显著。正常人体温维持在36.5℃至37.5℃之间,一旦低于这个范围,机体的代谢、免疫和凝血机制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接受麻醉后,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患者更容易出现体温下降,而且往往不易察觉。
在手术中,为什么会出现低体温呢?首先,麻醉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诱因。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椎管内麻醉,都会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使机体对寒冷的感知和反应变得迟钝。同时,麻醉后人体血管扩张,热量迅速从核心区域(如躯干)向四肢散发,导致体温下降。其次,手术环境温度较低,手术室通常维持在20℃左右,这对长时间暴露的手术区域和穿着单薄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冷源。再者,术中使用的大量未加温的输液或冲洗液、冷器械也会带走体内热量,加重低体温的风险。最后,手术时间越长、创伤越大、暴露面积越大,体温下降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那么,术中低体温到底有哪些危害?首先,它会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增加术后寒战和不适感,严重者还可能影响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稳定。其次,低体温会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切口裂开、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第三,它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输血需求增大,进而加重病情和恢复负担。研究显示,体温每下降1℃,出血量可能增加20%。此外,低体温还会减缓药物代谢,影响麻醉药和镇痛药的清除,使药效延长、副作用增多。
在术中,最核心的措施是主动加温,这包括使用强制热空气加温装置(如热风毯)、加温输液设备、加热冲洗液等方式,全方位防止热量流失。热风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通过不断吹送恒温热风来保持体表温度。对于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加温输液和冲洗液也极为重要。要知道,人体每输入1升未加温液体,可能就会造成0.25℃的体温下降。如果输入的是冰冷液体,对身体的刺激更大。外科团队还会通过缩短手术暴露时间、及时覆盖暴露部位、调整手术室温度等方式进行配合,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相对温暖、稳定的状态。
术后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很多患者刚从手术室出来时体温还在下降阶段,这时如果不及时保温,可能引发术后寒战、心律不齐,甚至诱发心血管事件。因此,术后恢复区或重症监护室也应继续监测体温,必要时继续使用热风毯、加热输液等方式直至体温稳定。同时,术后护理人员也要注意防止患者因排汗、输液、药物反应等因素造成新的热量流失。
在手术室中,温度管理的智能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智能温控系统可以根据手术室内的实时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空调和加温设备的运行,确保手术环境的温度始终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同时,智能输液加温器能够根据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自动调节加温温度,确保输液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体温下降。
总之,手术室里不仅是一场对病灶的“战斗”,也是一场对体温的“守护”。只有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将“保温”视为责任,只有每一位患者都意识到“温度管理”的重要,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才会越来越低,手术安全的底线才会越来越稳。未来,随着更多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温度管理理念的深化,这场“保温战”也将打得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次手术都温暖、顺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