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多是由于骨质稀疏、骨组织变薄所致,使骨骼易碎、易骨折。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防治成为重要医疗问题。
认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受损为常见特征,加剧了骨骼脆性与骨折风险。骨质疏松会影响任何年龄段人群,但以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最为常见。骨质疏松症对人体危害比较大,多集中在以下几点:
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全身性骨痛,这类疼痛往往在长时间行走、起坐、翻身时出现,而在承重活动、夜间会加重,部分患者伴随肌肉痉挛,出现活动受限情况。
乏力: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感到身体疲劳,即使日常简单活动也会出现明显疲劳感,且身体承重能力明显下降。
骨折风险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遭遇外力后容易发生骨折,且骨折愈合时间比较长,二次骨折风险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出现在胸腰椎区域,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等部位。
引发脊椎疾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改变脊柱形态,从而出现驼背、身高缩短等情况。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还会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对心肺功能产生影响。当腰椎压缩性骨折比较严重时,还会对腹部脏器正常功能产生干扰,引发腹痛、食欲减退、便秘、腹胀等不良症状。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中,预防效果要远远大于治疗效果,所以要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工作压力大,养成了很多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比如过量饮用咖啡、长期饮酒、喝茶等。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前提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日饮食结构科学且合理,定期参加散步、慢跑等运动锻炼,提高钙吸收率,减缓骨量流失。
第二,调整饮食结构: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日常饮食结构的关系密切,因此要调整每日饮食结构,增加钙、蛋白质等物质的摄入量,比如坚果、肉、蛋、乳类食物等,当身体有充足营养时,就能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第三,定期排查风险因素: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发人群,应当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原因与影响因素,可以在家中设置防跌倒、防滑设施,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同时要注意室外运动方式与运动强度,严格控制体重。
第四,正确使用药物:研究提示,雌激素、黄体酮等药物联合使用后,雌激素效果十分理想,有效预防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但要严格控制雌激素的使用量,以免引发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此外,双膦酸盐类药物也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这已成为临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药物。
第五,定期体检,关注骨密度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骨量会逐渐流失,所以要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绝经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加速骨质流失,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而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骨骼情况,采取科学且可行的预防措施。
第六,常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生成:经常晒太阳也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太阳光可以促进皮肤维生素D生成,而这种物质对钙吸收、骨骼健康的作用明显,所以每天至少要晒20分钟太阳,确保身体接受充足的日照。
总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预防的,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定期排查风险因素,正确使用药物,定期体检都是可行的预防性举措,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高骨骼健康水平。但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与治疗属于复杂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因此在预防与治疗活动中,必须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与指导,制定个性化方案,积极维护骨骼健康,让老年人安全度过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