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作者:​薛莲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1076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往往导致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等问题。手术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同样关键,它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预防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重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术后病情监测与基础护理

(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需入住监护病房或在医护人员严密观察下进行恢复。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脊髓损伤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易出现呼吸肌无力、肺通气不足等情况,因此呼吸监测尤为重要,一旦发现呼吸频率、节律异常,或血氧饱和度下降,需及时采取吸氧、辅助呼吸等措施。同时,观察血压变化,避免因脊髓损伤引发的神经源性休克,若血压骤降,需立即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二)保持正确体位与皮肤护理。术后患者需保持正确体位,以预防压疮和关节畸形。仰卧位时,在患者头、颈、肩、腰、膝、踝等部位放置合适的软垫,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侧卧位时,两腿之间垫软枕,避免下肢相互压迫。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减轻骨隆突处的压力。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尤其是骶尾部、足跟、肘部等易受压部位,若发现皮肤发红、破损,及时进行处理,可涂抹润肤霜、使用减压敷料等,防止压疮进一步发展。

并发症预防

(一)呼吸道管理。脊髓损伤患者因呼吸肌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等原因,易发生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咳痰,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二)泌尿系统护理。脊髓损伤常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术后早期多采用留置导尿,期间要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和导尿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达到自然冲洗膀胱的目的。后期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降低感染概率,保护肾功能。

(三)预防深静脉血栓。由于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术后可使用气压治疗、弹力袜等物理方法,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也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康复训练

(一)早期康复介入。术后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初期主要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关节,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天2~3组,活动范围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同时,可进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营养供应。

(二)主动康复训练。随着患者身体状况好转,逐步开展主动康复训练。对于上肢功能保留较好的患者,进行坐起训练、翻身训练、转移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下肢训练包括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可借助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等辅助设备,逐步恢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功能。此外,还需进行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

(三)神经功能康复。采用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物理治疗如电刺激疗法,可刺激神经肌肉,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推拿按摩则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脊髓损伤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