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父母,新手爸妈们在面对新生儿的一举一动时总会显得格外紧张。近日,许多父母都在育儿微信群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我的孩子总是吐着气泡,该不会是患上肺炎了吧?”大家不要着急,我们现在要说的就是关于新生儿吐泡泡的事情,这究竟是一个孩子的生活习惯,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健康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新生儿吐泡泡的原因
1.口水分泌
新生儿正处于唾液腺快速生长的时期。大约在一到三个月的时候,唾液腺就像一个刚刚学会用力的喷泉,逐渐活动。但是,新生儿的吞咽能力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速度,所以他的唾液虽然很多,但并没有完全咽下。过多的唾液,在口腔中打了个转,就化成了亮晶晶的气泡,从嘴边淌下来,有的还会被孩子给喷出去。
2.嘴巴是“第一探索工具”
新生儿的嘴巴是“第一探索工具”。他们的双手还不够灵敏,所以首先用嘴去感觉。新生儿在清醒状态下,会无意识地伸出舌头舔嘴唇、吐泡泡,实际上是在摸索自己的口腔结构,感受唾液的流淌,还有泡沫的触感。就好像新生儿正在经历一次“口腔探险”一样,每次吐出泡泡都是一种新的探索。比如有的新生儿,每天醒来后都会在摇篮里进行“发现泡沫”之行。小舌头不时伸出,吐出一个个小小的气泡,两只眼珠骨碌碌地转动着,仿佛在说:“瞧我多棒啊,竟然能弄出这样有趣的气泡!”
需要警惕的吐泡泡的情况
1.呼吸异常
一般新生儿的呼吸频率应该在40到60次之间,比较稳定和有规律。若新生儿得了肺炎,则会出现喘息困难的现象,表现为胸部的剧烈波动,有时还可看见肋骨间和胸骨上下的肌肤随着呼吸而下陷,就好像胸部正在“蹦迪”,这是由于肺部有炎症,影响了气体交换,新生儿必须更加努力地吸入氧气。
2.咳嗽与呛奶
新生儿肺炎主要表现为咳嗽,一般为阵发性,声音较大,有时伴随着痰音。另外,孩子在喝奶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被噎住,然后不断地咳嗽,最后还会将喝下去的牛奶都喷出来。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肺部发炎,会影响新生儿吞咽与呼吸的协调,造成乳汁流入呼吸道。
3.精神与食欲
平时活泼、可爱、吃奶香的孩子,一旦得了肺炎,就会出现明显的精神状态的改变。他们会变成不活跃、不笑、无精打采、对身边的事情也不感兴趣。同时,他们还会食欲下降、进食较少或不愿进食。就好像本来是一个“小吃货”,却突然对母乳失去了兴趣,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就要提高警惕了。
4.体温变化
新生儿感染了肺炎后,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有些孩子会发烧,最高可以达到38度,并且还会一直不退;还有一些孩子的体温不仅没有升高,反而低于正常体温,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干扰了新生儿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造成了体温不稳。
正确应对宝宝吐泡泡
1.日常观察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写一本“泡泡日记”,在上面记载新生儿何时吐泡泡,以及其他伴随而来的各种情况。例如,新生儿在清醒时会吐的泡泡多,还是睡觉时吐的泡泡多;在吐泡泡期间,会不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呛奶、体温不正常等症状。对新生儿为什么会吐泡泡有了细致的观察与记载,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2.初步判断
首先观察新生儿的呼吸是否平稳、有无呼吸困难、胸部有无凹陷;观察孩子的情绪情况,有无烦躁、嗜睡等症状;观察孩子的食欲情况,喝奶的数量是不是变少了。其次,听新生儿的呼吸音是否清晰、有无痰音;听宝宝咳嗽的声音,是轻微的偶尔咳嗽,还是剧烈的阵发性咳嗽。最后,触摸新生儿前额及全身,感觉其体温有无异常;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手脚是否温暖,有无冰凉的情况。
3.及时就医
通过观察判断,如果孩子除了吐泡泡,还伴有呼吸急促、咳嗽、呛奶、精神差、食欲下降、体温异常等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首先要做的就是肺部听诊,做血常规检查,同时还要拍摄胸片,以确定孩子有没有感染肺炎。在就诊时要向医生讲清楚宝宝的症状、出现时间及变化情况,例如:吐泡泡的持续时间、是否有加重倾向、咳嗽的性质等,这样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预防新生儿肺炎
1.科学喂养
哺乳时要保持乳房卫生,在哺乳之前要用热水冲洗乳房;对于奶粉喂养的新生儿,要严格进行奶瓶和奶嘴的消毒,在冲奶时要控制好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母乳喂养时,要注意姿势,以防止乳汁进入呼吸道。在喂完奶后要及时地帮助孩子拍嗝,这样可以让孩子把肚子里的气体排出来,避免出现呕吐或者呛奶的情况。
2.环境管理
房间的温度维持在22-24摄氏度,湿度维持在50%~60%,并保持环境干净、安静。要经常打开窗户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但是要避免气流直接吹到孩子。家中有感冒咳嗽者,应尽可能减少与新生儿的亲密接触,如有需要可佩戴防护面罩,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疫苗接种
定期让孩子接种百白破疫苗、流感疫苗等,以预防可引起肺炎的病菌和病毒感染,为新生儿的身体披上“防护盔甲”。
小结
新生宝宝出现吐泡泡的现象,可能只是唾液分泌过多,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信号。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微小变化,但不必过分担心,通过科学的观察、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处理,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健康。孩子出现吐泡泡的情况,不要急于下定论,要耐心去观察、去呵护,要让孩子在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而这些细小的泡泡,也将是养育过程中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