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攻略 从手卫生到环境消毒的解读

院感防控攻略 从手卫生到环境消毒的解读
作者:​周玉玲   单位: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248

医院感染(HAI)是全球医疗服务中极具挑战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新冠疫情(COVID-19)之后,其防控重要性愈加凸显。因而,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院感防控体系,已成为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要素。

手卫生:最简单却最有效的防线

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手部是医护人员与患者、物体表面之间最频繁发生接触的媒介。多数情况下,致病菌并非通过血液或空气直接传播,而是在医患互动过程中借助手部完成跨宿主转移。尤其在患者抵抗力低下、病原体抗药性增强的背景下,任何一次未规范洗手的行为,均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因此,手卫生不仅是个人防护的基石,更是整个院感防控体系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干预手段。实际临床中,约70%以上的医院感染都与手部传播有关,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感染暴发的起点。

手卫生并非简单的“洗手”,而是一套具有严格时点控制与流程规范的操作体系。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医务人员在五种关键情境下必须执行手部清洁操作,包括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暴露体液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等。推荐优先使用速干型酒精类手消毒剂,在手部无明显污染情况下效果优于流水皂洗。对于存在可见污染或接触潜在芽孢形成菌的情形,则需采用流水+洗手液的物理清洗方式。

个人防护装备:构筑人-病原体的屏障

个人防护装备(PPE)是医务人员在应对传染性疾病诊疗过程中,用以切断人与病原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核心屏障。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面屏等,不同种类的装备在不同风险等级的临床环境中发挥各自功能。举例而言,日常病区中佩戴外科口罩即可满足大部分基础防护需求,而在接触结核病、麻疹、水痘等空气传播疾病时,则必须使用N95或更高等级的呼吸防护用品。同时,处理血液、体液或产生大量飞溅的高风险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配合穿戴防渗透防护服和全面型护目装备,以构建多重保护屏障。

尽管PPE作为感控核心手段之一已被广泛认知,但实际应用中误区频现,尤其在脱卸环节最易发生自我污染。研究显示,缺乏规范培训的医护人员在摘除手套和防护服时手部被污染的概率明显升高。同时,长时间佩戴不合适的口罩可能导致面部压疮及呼吸不畅,从而降低佩戴依从性。为优化使用效果,应将PPE操作纳入常规培训体系,通过情境模拟、视频反馈与实操考核形成闭环管理。再者,医疗机构应提供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防护用品,兼顾安全性与舒适度。

环境清洁与消毒:隐性战场的关键防线

医院环境作为病原体潜伏与传播的“隐形载体”,在院感防控体系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尤其在重症监护、感染科、血液科等高风险区域,环境表面污染往往成为病原体在患者间间接传播的媒介。

常见的耐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可在塑料、不锈钢等无机表面上长期存活,污染病床围栏、床头柜、治疗车及医疗设备按钮等高频接触点。这些“高接触表面”若未能及时、规范清洁消毒,将为院感扩散提供温床。

在清洁与消毒策略上,可根据污染风险程度对环境分区处理,高风险区域实行每日至少两次清洁加终末消毒的制度。常规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地面与常规表面,必要时辅以过氧化氢气溶胶、紫外线照射等技术增强深度杀菌能力。对电子设备如键盘、监护仪面板等,需使用非腐蚀性消毒湿巾并定期更换。清洁工作不仅要重频次,更要重质量,强调“从看得见的干净迈向看不见的无菌”。另外,应建立标准化清洁路径、定时记录机制与质量评估指标,避免遗漏与交叉污染。专业保洁人员需接受院感专训,并配备防护装备,确保操作中不造成自身暴露。

结语

医院感染防控并非单一技术问题,从手卫生到环境消毒,每一环节都是一道生命防线。面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与医疗安全诉求,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感控体系,是每一个医疗机构责无旁贷的责任。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