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院前急救应注意哪些问题

急性心力衰竭院前急救应注意哪些问题
作者:田祚   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
38

急性心力衰竭发作起来十分突然,大多时候使人毫无防备,患者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出严重呼吸困难、胸闷以及心跳加快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会对生命构成威胁,处于这样的紧急情形下,迅速及时的院前急救举措就显得相当关键,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可减轻患者的不适之感,还可为后续的专业治疗赢得宝贵时间。面对突发状况时,冷静地进行判断并科学地实施救援,是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的关键所在。

快速识别症状,把握黄金救援时间

当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快速识别其症状对于拯救生命有着关键意义,患者有可能会忽然感觉到极度的呼吸困难,心跳也会加速或者变得不规则,同时还伴有严重的疲劳感以及焦虑情绪,甚至会出现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典型症状,家属或者旁观者需要马上意识到这些有可能是急性心力衰竭发出的信号,而非单纯的疲劳或者普通感冒。

一旦怀疑是急性心力衰竭,就应该立即停下患者正在做的所有活动,使其维持安静状态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及时采取行动,可为后续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了解急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知识,掌握早期识别的技巧,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拥有的基本技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助力顺畅呼吸

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进程中,保证呼吸道维持畅通状态对于维持患者的氧气供应有着关键意义,一旦患者呈现出呼吸急促或者困难的表现,应立即将患者安置于半卧位或者坐位,借助重力作用帮助减轻肺部淤血情况,改善通气状况,如果发现患者口腔内存在异物或者分泌物,应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谨慎地予以清除,避免堵塞气道对呼吸造成影响。

倘若条件许可,可运用便携式吸氧设备为患者提供低流量氧气吸入,不过要防止过高浓度氧气引发潜在风险,密切留意患者呼吸频率以及深度的改变,随时做好调整体位或者增添辅助措施的准备,保证呼吸道始终处于最佳的开放状态,以此为心脏功能的恢复营造有利条件。

正确体位摆放,减轻心脏负担

急性心力衰竭发作之际,患者的心脏负荷会迅速大幅增加,合理调整体位在院前急救中是极为关键的环节。这时需尽可能让患者维持半卧位或者坐位,背部依靠稳固的支撑物,头部抬高约30至45度,双腿自然下垂,这样的姿势有利于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同时还可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千万不要让患者平躺,因为平卧状态时下肢和腹部的血液更易回流至心脏,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功能障碍,在调整体位的进程中,动作要缓慢且平稳,避免突然或剧烈地移动,防止患者出现头晕、跌倒或其他意外状况,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引导其主动配合调整姿势,以此提高舒适感。

及时联系医疗,确保无缝衔接救治

当遭遇急性心力衰竭这种紧急状况时,及时同医疗机构取得联系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举措,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清晰且简要地叙述患者当下的症状、病史以及所处的准确位置,如此一来,急救人员便能迅速定位,并携带相应抢救设备赶赴现场,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依据急救指导展开初步处理,不过绝对不要擅自给患者服用任何未经医生许可的药物。准备好患者的个人基础信息、过往病历资料等相关文件,便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背景,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的无缝对接,可提升救治效率,还可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患者争取更多康复机会。

结语

急性心力衰竭的院前急救并非单纯的应急处理那么简单,而是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预后情况产生影响,从识别症状,再到保证呼吸通畅,接着合理安置体位,最后及时联系专业医疗团队,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应对措施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以及冷静的应对。只有将这些关键步骤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为患者筑起一道通往康复的生命通道。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