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个被医生称为“甜蜜刺客”的急症,正悄然潜伏在糖尿病患者身边。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有 3%~5% 会经历酮症酸中毒,其中 20% 的病例因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更令人警惕的是,约 10% 的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时,就已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其实,这个凶险的急症在发作前 48~72 小时,身体早已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很多人将其误认为普通不适而忽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身体发出的5个早期警报。
喉咙里的“撒哈拉”:喝再多水也解不了的渴
“每天要喝掉3暖瓶水,还是觉得像含着块火炭。” 这是酮症酸中毒早期最典型的感受。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 3.9~6.1mmol/L 之间,当血糖超过 10mmol/L 时,肾脏就会像超负荷运转的过滤器,被迫排出多余糖分,这个过程会带走大量水分,医学上称为“渗透性利尿”。
数据显示,当血糖达到 13.9mmol/L 时,患者每日尿量可从正常的 1.5 升骤增至 3~5 升。身体脱水后,大脑的口渴中枢被激活,产生强烈的饮水欲望。但与普通口渴不同,这种口渴如同“饮鸩止渴”——大量饮水会进一步增加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区分普通口渴和危险信号的关键在于:如果出现“喝完水10分钟就想再喝”,同时尿液颜色像浓茶水一样深,就要高度警惕了。这时候及时补充淡盐水,并监测血糖,可能会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停不下来的“能量小偷”:体重骤降背后的危机
没有控制食量,体重却在短期内快速下降了,减肥的人一定很开心。但这看似“幸福”的体重下降,其实是身体的紧急求救信号。当胰岛素严重不足时,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身体就会启动“应急方案”——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酸中毒。
这种体重下降有个明显特征:“快”且“伴随虚弱感”。健康减重每月通常不超过 3 公斤,而酮症酸中毒引起的体重下降可能每周就达 2~3 公斤,同时伴随着上楼腿软、拎不动重物等体力下降的表现。如果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体重异常下降,同时食欲亢进却体力不支,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酮体水平。
挥之不去的“水果腐败味”:呼吸里藏着的危险信号
嘴巴里有一种“烂苹果的甜腥味”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特殊的气味源于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当血液中酮体浓度超过正常水平5倍以上时,乙酰乙酸会通过肺部随呼吸排出,形成独特的“酮味”。除了烂苹果味,有些人还会闻到类似指甲油稀释剂或水果腐败的气味。
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往往很难察觉到这种气味,通常是身边人先发现。如果家人或同事提醒你呼吸中有异常甜味,尤其是同时伴有口渴多尿等症状时,一定要立即检测血糖和酮体。这种气味的出现,往往意味着酮症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阶段,不能再掉以轻心。
肠胃里的“叛乱”:恶心呕吐不是小毛病
“一开始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又吐又拉,吃了两片胃药也不管用。” 这是很多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共同经历。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剧烈恶心、呕吐和腹痛,有时还会伴有腹泻。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急性肠胃炎,从而延误治疗。两者的区别在于:酮症酸中毒引起的呕吐多为持续性,喝水都会吐,且腹痛位置不固定,不像肠胃炎那样有明显的上腹部或脐周压痛。
更危险的是,呕吐会进一步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恶性循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尤其是同时伴有呼吸深快(像小狗一样喘气)时,一定要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可能,这时候切勿自行服用胃药,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检查。
神经上的“短路”:头晕烦躁背后的电解质紊乱
酮症酸中毒时,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尿液流失,会导致低钠、低钾、低氯等问题,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这些神经症状容易与中暑、脑血管病混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独特之处:往往从“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比如算账算错、看电视记不住剧情,然后逐渐出现走路不稳、说话含糊。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神经系统异常,同时伴有前面提到的任何一种症状,都应立即测量血糖,血糖超过 16.7mmol/L 时必须紧急处理。
给“糖友”的应急锦囊
当出现上述任何一种信号时,及时干预能有效阻止病情恶化。首先立即检测血糖和尿酮体,血糖超过 13.9mmol/L 且尿酮体阳性时,要做到“三补两忌”:补充淡盐水(每1000毫升水加1克盐),每次饮用100~150毫升,每15~20分钟一次;补充胰岛素(在医生指导下增加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如苏打饼干,防止过度饥饿)。同时忌大量饮用纯水(会加重电解质紊乱),忌剧烈运动(会升高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个“甜蜜刺客”,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能读懂身体发出的这5个早期信号,及时干预,就能有效规避风险。记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任何异常的身体变化都不应被忽视,因为那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