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糖尿病已如隐匿的“健康刺客”,悄然潜入众多人的生活。《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无情地揭示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的严峻态势,从2013年的10.9%,一路飙升至2018~2019年的12.4%。它不仅像个贪婪的“掠夺者”,肆意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如凶狠的“破坏者”,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每一个都可能将患者拖入健康的深渊。在漫长且艰难的控糖征程中,糖尿病护理宛如熠熠生辉的启明星,为患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帮助他们突破重重困境,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
饮食管理:筑起控糖的坚固防线
在这座天平上,营养均衡是至关重要的砝码。患者应巧妙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它们就像肠道里勤劳的“清洁卫士”,既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平稳血糖,又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像燕麦、全麦面包、豆类、各类新鲜蔬菜都是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同时,要坚决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那些琳琅满目的糖果、香甜诱人的糕点、油腻腻的油炸食品,以及盐分超标的咸菜、腊肉等,都可能成为血糖飙升的“帮凶”,必须敬而远之。
规律进食同样不可或缺,定时定量,如同精准的时钟,让身体的代谢系统有序运转。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例如,将一日三餐合理分配,早餐摄入总热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为30%~35%,每餐都细嚼慢咽,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感知饱腹感。
适度运动:激活身体的降糖潜能
运动,无疑是糖尿病护理中的一剂“良方”,为控糖注入强大动力。患者需依据自身身体状况,挑选合适的运动方式。散步,简单易行,如同稳健的“降糖使者”,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每天坚持30~60分钟,步伐轻盈,身心愉悦;慢跑则稍具活力,像灵动的“控糖精灵”,每周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游泳,在水中舒展身姿,仿佛自由的“降糖舞者”,对关节压力小,也是不错的选择;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似沉稳的“能量调和者”,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助力血糖稳定。
运动要遵循适度原则,每周至少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时间的选择也有讲究,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开始上升,运动能更好地发挥降糖作用,同时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的“突袭”。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关节,拉伸肌肉,如同为身体这部机器做好启动前的调试;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慌、胸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如同遇到危险及时刹车;运动后,别忘了进行放松活动,让身体平稳过渡,为下一次运动蓄能。
血糖监测:掌控血糖的“晴雨表”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侦察兵”,时刻洞察血糖的变化。患者需熟练掌握正确使用血糖仪的方法,这是获取血糖信息的关键工具。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等,不同时段的血糖值宛如一幅拼图,完整呈现血糖的动态变化。空腹血糖能反映基础血糖水平,餐后血糖可直观展现进食对血糖的影响,睡前血糖则有助于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初诊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稳定者,应增加监测频率,每天监测4~7次;而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可适当减少次数,每周监测2~4次。将每次监测的血糖值详细记录下来,如同记录健康的“密码”,这些数据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若发现血糖波动异常,如连续多天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 mmol/L,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策略。
药物护理:把好降糖药物的“安全关”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武器”,而药物护理则是确保这一武器精准、安全发挥作用的“守护者”。患者务必严格遵医嘱正确使用降糖药物,无论是口服的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还是注射类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都要按时、按量服用或注射。
心理护理:驱散控糖的阴霾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同阴霾,笼罩着他们的心灵。心理护理,就是那穿透阴霾的阳光,给予患者温暖与力量。
小结
糖尿病护理是一场全方位的持久战,从饮食到运动,从血糖监测到药物护理,从健康教育到心理关怀,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通过精心的护理,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