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觉得ICU插管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认为患者不会感到难受。但实际上,气管插管是侵入性操作,患者会因异物进入气道产生强烈不适,表现为剧烈呛咳、憋气、恐惧等。这种不适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因此,ICU医护人员会通过科学的镇静镇痛护理来减轻患者痛苦,让治疗更顺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关键诀窍。
一、为什么ICU插管患者需要镇静镇痛
气管插管是将导管经口或鼻插入气管的技术,常用于呼吸衰竭、重大手术后等危重患者。虽然这是挽救生命的必要手段,但导管对气道的刺激非常强烈。患者会因异物感本能地挣扎、咳嗽,甚至试图拔管。这种反应不仅会导致气道损伤、出血等并发症,还可能使导管移位,影响呼吸支持效果。更严重的是,剧烈挣扎会增加患者氧耗,对心肺功能本就脆弱的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风险。因此,通过镇静药物让患者安静、通过镇痛药物减轻不适,是ICU护理的重要环节。
二、镇静镇痛如何实施
镇静药物:让患者“安静休息”
常用药物包括丙泊酚、右美托咪定等。这些药物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躁动,使其处于适度镇静状态——既不会完全无意识(便于医护人员观察病情),又能减少对插管的抵抗。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自主呼吸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目标是达到"舒适镇静":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感,但能被轻易唤醒以评估意识状态。
镇痛药物:缓解“隐形疼痛”
插管带来的不仅是机械刺激,还有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操作等隐匿性疼痛。芬太尼、瑞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是常用选择,它们能有效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需要注意的是,单纯增加镇静药物可能掩盖疼痛反应,因此需要联合使用镇痛药,实现“镇痛为基础,镇静为目标”的双重管理。
动态评估:精准调整方案
ICU会使用标准化评分工具(如RASS镇静评分、疼痛数字评分)定期评估患者状态。比如通过观察患者对声音的反应、肢体动作幅度等判断镇静深度;通过表情、心率变化等评估疼痛程度。根据评分结果,医护人员会像“调琴弦”一样微调药物剂量,避免过深镇静(可能导致延迟苏醒)或镇静不足(患者仍感痛苦)。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诀窍
老年患者:更需谨慎
老年人对药物代谢较慢,更容易出现镇静过度。护理时会从低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并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同时注意预防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谵妄(一种急性意识混乱状态)。
术后患者:平衡舒适与苏醒
接受心脏手术等大手术的患者,既要保证术后早期充分镇静以促进恢复,又要在适当时候及时减量,帮助患者尽早清醒配合康复。医护人员会根据手术类型、预计苏醒时间制定个性化方案。
拔管前准备:逐步“唤醒”
在准备拔除气管插管时,会提前减少镇静药物,让患者逐步恢复意识,同时评估咳嗽反射、吞咽功能等自主能力。这个过程就像“慢慢松刹车”,既要避免患者因突然不适而躁动,又要确保其具备安全拔管的条件。
四、患者和家属需要知道的事
插管期间:信任专业判断
家属可能会担心“镇静药会不会把人‘麻倒’了?”。实际上,ICU团队会严格把控药物剂量,通过持续监测(如脑电监测技术)确保患者处于安全范围。如果患者因治疗需要暂时无法与家属交流,请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
恢复阶段:可能出现短暂记忆缺失
部分患者在苏醒后可能记不清插管期间的经历,这是镇静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不必过度焦虑。医护人员会详细解释治疗过程,帮助患者逐步适应。
后续关怀:关注心理影响
经历插管的患者(尤其是清醒状态下插管者)可能对气管导管产生恐惧心理。出院后若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等情况,可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接受心理疏导。
五、结语
ICU插管绝不是“轻松小事”,但科学的镇静镇痛护理能让这个必要过程变得更安全、更人性化。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了解这些护理诀窍后,就能更理解ICU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担忧。记住:每一次细致的镇静镇痛操作,都是为了让患者更舒适地度过危险期,为康复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对相关治疗有疑问,随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