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海璐  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49

你能想象吗,在享受美味的鱼生、醉虾时,一种可怕的寄生虫可能正悄悄“溜”进你的身体,在肝脏里“安营扎寨”,它就是肝吸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潜伏”在美食背后的健康威胁。

肝吸虫究竟是何方“妖怪”

肝吸虫,学名华支睾吸虫,外观呈扁扁的葵花子仁状,且雌雄同体。它最钟爱的“定居点”便是人体的肝胆管,一旦成功“入驻”,就会兴风作浪,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威胁。

1.复杂又“狡猾”的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一生宛如一场充满波折的“奇幻漂流”。成虫寄生在人体或猫狗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在这里大量产卵,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道,最终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当这些虫卵进入水中,若幸运地被淡水螺吞食,便会在螺体内开启孵化之旅,孵化出的毛蚴逐步发育成胞蚴、雷蚴,直至产生大量尾蚴。尾蚴从螺体中逸出,在水中四处游动,一旦碰到淡水鱼或虾,便会迅速钻进它们体内,进而形成囊蚴。当人食用了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后,囊蚴在消化道内破囊而出,幼虫顺着胆汁的“逆流”,顺利抵达肝胆管,经过约1个月的时间发育为成虫。更为惊人的是,成虫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长达20至30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持续不断地繁衍后代,对人体组织进行破坏。

2.偏爱“定居”的地区

肝吸虫病在亚洲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中国南方、越南、泰国等地,简直是它的“重灾区”。这与当地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人们对鱼生、醉虾、生腌等食物情有独钟,而这些食物恰好为肝吸虫的传播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3.“潜伏”在美食中的危机

肝吸虫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便是“吃”。下面来看看哪些饮食习惯容易让肝吸虫有机可乘。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是感染肝吸虫的首要原因。常见的草鱼、鲫鱼、鲢鱼等淡水鱼以及淡水虾,都有可能携带肝吸虫囊蚴。很多人沉醉于生鱼片、虾生的鲜嫩口感,却浑然不知美味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还有些人喜欢吃未熟透的酸菜鱼、鱼片粥,或者在烹饪鱼时,为了追求鱼肉的鲜嫩,未能将鱼彻底煮熟,这些做法都可能导致肝吸虫囊蚴逃过一劫,顺利进入人体。

在农村或一些小水域,部分人喜欢自捕鱼类并直接生吃,他们以为这样既新鲜又原生态。但实际上,即便自家鱼塘养殖的鱼,也可能被肝吸虫污染。因为肝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广泛分布于各种水域,只要水源遭受污染,鱼就有感染肝吸虫的可能。

一些商家为了让鱼片口感更佳、卖相更好,将鱼片切得极薄,却忽视了彻底的杀菌处理。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餐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制作生食的过程更容易受到污染,大大增加了感染肝吸虫的几率。

有些地方有制作鱼干、鱼酱的传统,倘若这些食物未经高温处理,同样可能潜藏活的肝吸虫囊蚴。即便经过晾晒、腌制等环节,也未必能将囊蚴完全杀死,食用时仍需谨慎。

揪出“潜伏者”的方法

1.大便检查:查找虫卵

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检查粪便,看看里面有没有肝吸虫卵。不过,轻度感染者虫卵量比较少,容易漏检,所以有时候可能需要多次检查。

2.血清学检查:检测抗体

查一查血液里有没有肝吸虫特异性抗体,如果呈阳性,那就很可能感染了肝吸虫。

3.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胆病变

用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可以观察肝脏和胆管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异常扩张、病变等,对诊断也很有帮助。

4.内窥镜检查:深入“侦查”

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进一步观察胆管内部,直接看看有没有肝吸虫成虫或虫卵。

“清剿”肝吸虫,刻不容缓

一旦确诊感染了肝吸虫,就得赶紧治疗。目前,首选的药物是吡喹酮,多数患者按照疗程服用1-2天,就能达到不错的驱虫效果。治疗得越早,效果越好。要是感染时间太长,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胆管损伤,甚至癌变,那光靠药物可能就不够了,还得采取其他治疗手段。特别是那些喜欢吃鱼生,或者生活在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要定期去医院做肝功能检查、B超和大便寄生虫检查,这样可以尽早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