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俗称“中风”,并非如闪电般毫无预兆地降临。医学研究证实,8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数小时甚至数天会出现预警信号。然而,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没休息好”“年纪大了”而被忽视。一、脑卒中为何能“悄然而至”
脑卒中的本质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当血管壁形成斑块或血栓时,可能因情绪激动、气温骤变、用力排便等诱因脱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值得注意的是,约25%的脑卒中患者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中风”,其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这是大脑发出的“最后警报”。
二、急诊护理揭秘:5大早期信号需警惕
信号1:面部“不对称”与肢体“无力感”
典型表现:单侧口角歪斜、流涎,或平举双手时一侧手臂下垂。
机制解析:大脑运动皮层控制对侧肢体活动,当右侧大脑中动脉堵塞时,左侧肢体肌肉无法接收神经信号,导致抬臂困难、持物坠落。急诊护理中,护士会通过“指鼻试验”(让患者用食指触碰鼻尖)快速判断协调功能。
案例警示:2025年5月,武汉某医院接诊一位58岁男性,晨起时发现左侧嘴角下垂,仍坚持上班,3小时后突发昏迷,CT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
信号2:言语“含糊不清”与理解“障碍”
典型表现:说话“大舌头”、词不达意,或听不懂他人言语。
机制解析:语言中枢多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当该区域缺血时,患者可能出现表达性失语(能理解但无法说话)或感觉性失语(能说话但无法理解)。急诊护士会通过“三步问答法”快速筛查: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命名物品、执行指令。
数据支撑:研究显示,语言障碍患者从发病到就诊平均延迟2.3小时,而每延误15分钟,良好预后概率下降4%。
信号3:视力“突然模糊”与视野“缺损”
典型表现: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矇、视物成双、部分视野消失。
机制解析:视网膜动脉与脑动脉同源,当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时,可影响视觉通路。急诊护理中,护士会使用“视野计”或让患者描述“钟表指针位置”来评估视野缺损。
高危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60岁以上人群,其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3倍。
信号4:平衡“失调”与眩晕“来袭”
典型表现:行走如“喝醉酒”、站立不稳、突然跌倒。
机制解析:小脑和脑干负责协调运动,当这些区域供血不足时,患者可能出现共济失调。急诊护士会通过“跟膝胫试验”(让患者仰卧,将一侧脚跟沿对侧胫骨前缘下滑)判断平衡功能。
鉴别要点:需与耳石症、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区分,脑卒中引起的眩晕多伴头痛、肢体无力。
信号5:剧烈“头痛”与恶心“呕吐”
典型表现:从未有过的“炸裂样头痛”,或伴颈项强直、畏光。
机制解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液刺激脑膜引发剧烈头痛,颅内压升高导致呕吐。急诊护士会立即进行“瞳孔检查”(观察对光反射)和“颈强直测试”(被动屈颈时下颌能否触及胸骨)。
紧急处理:此类患者需绝对卧床,避免搬动头部,立即启动CT检查排除出血。
三、黄金急救法则:把握“时间窗”
1.快速识别:牢记“BE FAST”口诀
B(Balance):平衡失调,行走困难;E(Eyes):视力突然变化;F(Face):面部不对称;A(Arms):手臂无力;S(Speech):言语不清;T(Time):立即拨打120。
2.现场急救:5步关键操作
保持体位: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松解衣物: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禁止喂食:切勿给患者喂水或药物,避免呛咳。
记录时间:准确记录症状出现时间,这对溶栓治疗至关重要。
安全转运:使用担架平移患者,避免头部剧烈晃动。
四、预防胜于治疗:控制“三高”是关键
脑卒中的预防需从源头抓起:
饮食:每日盐摄入量<5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用药: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房颤患者需规范抗凝治疗。
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颈动脉超声,早发现斑块早干预。
脑卒中虽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识别早期信号、掌握急救方法、坚持长期预防,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场“大脑危机”化解于无形。每一次对预警信号的重视,都是对生命的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