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红  单位:简阳市人民医院 护理部  发布时间:2025-08-20
31

“医生,我每天都按时吃降压药,怎么血压还是忽高忽低?”在门诊中,这样的疑问并不少见。很多高血压患者以为,只要按时服药就能“高枕无忧”,却忽略了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事实上,高血压的管理就像一场“综合战役”,药物是主力军,但情绪、运动、作息这三个“隐藏密码”,往往决定着战役的成败。

一、情绪:被低估的“血压触发器”

58岁的陈先生有10年高血压病史,平时吃药很规律,血压控制得不错。但前段时间因为儿子买房的事和家人争执,情绪激动后突然头晕头痛,测血压发现飙升到180/110mmHg,差点诱发中风。这并非个例——情绪波动对血压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直接。

当人处于愤怒、焦虑、紧张等状态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这种“突然升高”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如脑出血)或心梗。

管理情绪的3个实用技巧:

“10秒冷静法”:感到情绪激动时,立刻停下动作,深呼吸10秒(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4秒),给大脑留一个“缓冲期”;

“兴趣转移法”:培养下棋、养花、听舒缓音乐等能让人平静的爱好,情绪不佳时用兴趣“转移注意力”;

“定期倾诉”:和家人、朋友聊聊烦心事,避免负面情绪积压。研究发现,经常倾诉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比压抑情绪者小20%。

二、运动:不是“越剧烈越好”,而是“找对节奏”

“高血压患者不能运动,会让血压升高”——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其实,科学的运动不仅能辅助降压,还能改善血管弹性,但“错误运动”确实可能适得其反。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核心是“低强度、有规律、长期坚持”。剧烈运动(如快跑、举重)会导致血压瞬间升高,而温和的有氧运动能让血管慢慢放松,达到“平稳降压”的效果。研究表明,坚持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能让血压平均降低5-8mmHg,效果堪比一种轻度降压药。

适合高血压患者的3类运动:

有氧运动“打底”: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比如60岁老人,心率保持在96-112次/分钟较合适);

柔韧性训练“辅助”:瑜伽、太极、八段锦等,能改善身体平衡能力,避免运动损伤,尤其适合合并关节问题的患者;

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清晨运动(此时血压易处于高峰),最佳时间是下午4-6点;

运动中若出现头晕、胸痛、心慌,立刻停下休息;

运动后不要马上洗澡,休息15分钟再洗,水温以37-40℃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血管。

三、作息:熬夜是“隐形杀手”,睡眠时长有“黄金标准”

“我晚上只睡5小时,白天补觉行不行?”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这样问。答案是:不行。睡眠对血压的影响,不仅在于时长,更在于“规律”和“质量”。

熬夜如何“摧毁”血压?

人体有“生物钟血压调节机制”:正常情况下,夜间睡眠时血压比白天低10%-20%(称为“杓型血压”),这是血管的“修复时间”。但熬夜会打乱这个机制,导致夜间血压居高不下(称为“非杓型血压”),长期如此,血管会像“橡皮筋”一样持续紧绷,逐渐失去弹性。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高血压患者,心梗风险比规律作息者高40%。

改善作息的“黄金法则”:

固定“生物钟”: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建议22:30-23:00入睡)、起床,让身体形成稳定的血压调节节奏;

保证“有效睡眠”:成年人每天需7-8小时睡眠,且要减少夜间醒来次数;睡前“3不做”:不看手机等电子产品(蓝光会抑制助眠激素分泌)、不喝咖啡或浓茶、不思考烦心事,可通过泡脚(水温40℃左右,15分钟)帮助入睡。

四、药物+生活方式:高血压管理的“双保险”

说到底,高血压的管理没有“捷径”,药物是基础,情绪、运动、作息是“增效剂”。比如,一位患者即使每天吃药,但长期焦虑、久坐不动、熬夜,血压也很难控制;反之,规律服药+情绪稳定+适度运动+作息规律,往往能达到“1+1>2”的效果。

最后想提醒大家: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并不可怕。就像开车需要定期保养,身体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护理管理来“维护”血压稳定。别让“吃片药就行”的想法耽误了健康——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情绪波动,迈开双腿,早睡早起,你会发现,控制血压其实没那么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