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包括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高热、剧烈的关节疼痛、头痛、皮疹等,虽然病死率较低,但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化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蚊媒疾病的流行风险在我国多个地区上升,基孔肯雅热也不例外。针对这种以蚊子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家庭驱蚊防蚊就成了重要防线。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在长期的健康教育与实际防控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驱蚊三板斧”——物理防蚊、化学驱蚊与环境清洁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策略,帮助大家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降低叮咬风险,从而有效阻断疾病传播。物理防蚊:用屏障与隔离筑起防护墙物理防蚊是防蚊的首道屏障,通过物理手段隔绝人与蚊子接触,安全、持久、无化学副作用,适合婴幼儿、孕妇、老人及敏感人群。家庭应安装18目以上的纱窗、纱门,确保密封严实,必要时加防蚊条或可拆卸防蚊网。夜间建议使用网眼细密、无破损且下摆压实的蚊帐,婴儿可用专用床蚊帐或防蚊罩。户外活动时,尤其傍晚至清晨,应穿浅色、宽松长袖长裤,袜子遮盖脚踝,婴儿车可配透气防蚊罩。室内可用灭蚊灯、风扇等设备,前者利用光源吸引蚊虫后进行电击,后者扰乱气流和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以减少叮咬,设备应放在阴暗或蚊虫通道处并定期清理。
化学驱蚊:合理选择与安全使用驱蚊剂化学驱蚊通过化学成分驱赶或杀灭蚊虫,见效快、使用便捷,但需科学、安全操作。外用驱蚊剂常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驱蚊酯(IR3535)和柠檬桉叶油等成分,效果和时效各异:避蚊胺持久但可腐蚀部分塑料,派卡瑞丁刺激性低,适合儿童,IR3535安全但时效较短,柠檬桉叶油气味清新但持续2-4小时。使用时应按说明适量涂抹,儿童选低浓度并由成人代涂,避免入口,返回室内后应及时清洗。室内化学驱蚊如蚊香、电热蚊香片等,多释放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应保持通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宜慎用或选用低敏型。植物驱蚊如薄荷、薰衣草、柠檬草等植物的气味可驱蚊,但效果有限,宜与其他措施配合。
环境清洁:从源头消灭蚊虫滋生地环境清洁是防蚊的根本,核心在于消除蚊虫孳生地、切断繁殖链。伊蚊喜在静水中繁殖,家中及周边的花盆托盘、旧轮胎、瓶罐、雨水桶等容器应每周清理积水并倒置或加盖,屋顶、阳台、排水沟保持畅通。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Bti微生物制剂或养鱼控制幼虫,安全环保。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厨余密封存放,室外杂物及时清理,防雨后积水。室内保持干燥整洁,清理卫生死角,潮湿处加装防虫网罩并定期冲洗下水道。社区应联动开展灭蚊行动,集中清理绿化带、废弃地块和闲置建筑,群防群治方能有效降低蚊密度,减少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传播风险。
三板斧的协同与长期防控策略物理防蚊、化学驱蚊与环境清洁是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单独依靠其中任何一个方法都难以实现最佳防蚊效果。物理防蚊侧重于隔离接触,化学驱蚊提供快速保护,而环境清洁则是治本之策,三者结合才能构建起牢固的防线。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这三种方法灵活组合。例如,在蚊虫密度较高的雨季,白天外出前先涂抹适宜的外用驱蚊剂,同时在家中安装并使用纱窗、蚊帐等物理防护设施;每周定期进行一次全面的环境清理,重点检查积水与潮湿死角;在户外活动或旅游时,提前了解目的地的蚊虫风险等级,备好便携式驱蚊产品与防护衣物。
此外,还应注重健康教育,提高全家人的防蚊意识。儿童应从小学习识别蚊虫孳生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随意存放废弃容器、不在室外光脚玩耍等。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在防蚊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身体反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呼吸不适的产品。
在疫情风险期,如发现有高热、皮疹、关节痛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有蚊虫叮咬史及活动区域,以便尽早排查和诊治。与此同时,患者应在病程内采取严格的防蚊隔离措施,避免通过蚊虫传播给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