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凤  单位: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1169

盛夏高温时节,当年轻人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不少老人仍在闷热的房间里默默忍受热浪。与年轻人中暑时的高热、抽搐等明显症状不同,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衰退,中暑往往以“沉默”的方式悄然发生,等到发现时可能已发展为重症。

老年人容易发生“沉默性中暑”,与身体机能衰退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汗腺萎缩,散热能力下降;心血管功能减弱,高温下血管扩张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部分老人因担心受凉而紧闭门窗,人为制造了“高温陷阱”。更值得警惕的是,老年人体温感知能力退化,即使体内已严重蓄积热量,主观感觉也不明显,往往等到出现意识模糊时才被发现,此时多已发展为热射病,死亡率可达50%以上。

老人中暑的早期信号常常被误读。有的老人表现为食欲突然下降、不想吃饭,家属可能以为是“天热没胃口”;有的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爱打瞌睡”;还有的会频繁恶心、心慌,被当作“胃病犯了”。当出现尿量明显减少(一天少于400毫升)、皮肤干燥无汗、意识逐渐模糊时,提示病情已进展至危险阶段。

家庭初步急救是否及时,直接影响预后。发现老人疑似中暑后,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领口和腰带,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切忌用酒精擦身,以免刺激皮肤;也不要直接用冰块敷,骤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若老人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每100毫升温水加0.9克食盐),每次不超过200毫升,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立即送医:体温超过39℃且物理降温无效;意识模糊、嗜睡或烦躁不安;出现呕吐、抽搐或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送往医院途中,要保持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窒息;继续用湿毛巾降温,但不要包裹过紧影响散热。到达医院后,需配合医生进行血生化、电解质等检查,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等治疗。

预防“沉默性中暑”,比治疗更重要。子女应帮助老人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开窗3次,每次30分钟),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直吹;提醒老人少量多次饮水,即使不渴也要每小时喝50~100毫升温水,出汗多时可喝含电解质的饮料;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增加冬瓜、绿豆等清热利湿食物;正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务必戴宽檐帽、穿透气衣物。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要特别注意: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出汗后易发生电解质紊乱,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糖尿病患者高温天血糖波动大,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脱水导致血糖升高。独居老人可配备电子体温计和智能手环,设置定时提醒喝水,家属每天至少通过视频查看一次老人状态。

高温对老人的威胁,藏在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里。那些“没胃口”“爱犯困”的信号,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息。掌握中暑的早期识别和急救方法,用细致的关怀替代“老人耐热”的固有认知,才能让他们安全度过每一个高温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